垟頭村[浙江省溫州市瑞安市塘下鎮下轄村]

垟頭村[浙江省溫州市瑞安市塘下鎮下轄村]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垟頭村位於瑞安市塘下鎮,面積不大,卻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它人口不多,卻走出了一位北宋著名學者。一千多年前,塘下還是一片灘涂,林氏祖宗林定從福建莆田遷居塘岙底(現屬於垟頭村),搭起茅草屋,開荒種田,繁衍子孫。

歷史沿革

村民林仕權從小聽父輩口耳相傳,據傳在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溫州發生大水災(有傳是颱風暴雨所致,也有人認為是沿海地震引發的海嘯),水滿城門池,殃及塘下。塘岙底因位於山旁,地勢偏高,幸免於難。

一天,林氏祖輩看見北方水面上漂著一塊板,板上立著一個香爐,心下好奇,等到板漂到塘岙底後,就撿起香爐,定睛一看,三角香爐高約20厘米,上面刻著“東甌王”三個字。

當時,祖先們都認為這是越王勾踐第十三世孫騶搖的香爐,於是建了個小廟宇供奉。後來,小廟宇經過幾次擴建、修建,一直被保留了下來,就是現在的“塘岙老廟”。

塘岙老廟 塘岙老廟

當年水上漂著的板不是木板,而是石板。這個石板好像是空心的,敲打它時會‘咚咚’響。那塊石板被用來做廟宇的門檻,後來廟宇重修時,不慎遺失,不過村里上了年紀的老人都表示曾見過那塊石板。

北宋學者

除了石板送香爐的傳說,村民們津津樂道的還有該村走出了北宋著名學者林石。

據資料記載,林石字介夫,世稱塘岙先生,著有《塘岙文集》和《三游集》,是永嘉學派創始人之一,對後世的周行己、許景衡、陳傅良、葉適等人頗有影響。陳傅良為林石作《新歸墓表》,慨嘆說:“熙寧、元豐年間,宋興且百年,介夫以明經篤行著稱於世。”

林定公是最早搬到塘岙的人,他有個兒子叫林石,是北宋著名學者。瑞安有‘詩起林石,文始許景衡’之說。

林石對《春秋》頗有研究,王安石當政時期提倡“新學”,認為《春秋》不合時宜,然而林石仍以《春秋》授徒,並絕意仕進。“石公很孝順,其父定公去世後,他就在塘岙墓旁搭建茅廬,隱居奉養母親,講課授徒,從事學術活動,當時人們都稱他為‘林塘岙’。

除了潛心研究學問外,林石還在塘岙底創辦了塘岙書塾,堅持“非詩書勿讀,非孔孟勿為”,主張為學者“必先行實而後文藝”,後來由他的子孫、門生執掌。然而這個宋朝著名書塾卻並沒有保存下來。“作為林石後人,村里希望重建塘岙書塾,以紀念石公。

在莘塍街道與塘下交界處的篔簹山山巔,有一塊大石頭,它被一群石頭圍拱,旁邊是空曠的山坪。據傳林石經常在此講學,後人仰慕他品德高尚、志操高潔,故取名“君子石”以作懷念。

五壟山水

垟頭村新貌 垟頭村新貌

據林氏宗譜記載,村子裡先輩的長壽,與垟頭村靠山,空氣新鮮、水源乾淨有關。

大南山由五座山組成,連綿起伏,村民們叫它五壟山,山間有5條小溪,溪水匯總到山腳,流到村里。自林氏搬到塘岙底以來,村民們世世代代共飲五壟山水,至今已有千年。

五壟山水流到南山河後供村民們直接飲用。但在塘河尚未與甌江連通時,一到夏天,南山河乾旱,村民們得大清早挑著扁擔到山上打水。那時的路是泥路,一來一回得一個小時,怕水顛簸出去,就用荷葉蓋在上面,兩桶水可以供家裡人一天吃用。

三十幾年前,村里建了一個容量約一百噸的小水池,將山水引流到水池裡,幾年後,又建了兩百來噸的水池,用水管將水引到村里。現在家家戶戶都接了分水管,一開水龍頭就能喝到五壟山的水。由於五壟山的水流經地下鵝卵石,水質優良,帶點甘甜。近幾年,塘下片區的村民經常到垟頭村水池裡打水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