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固鎮垓下]

垓下[固鎮垓下]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垓下遺址坐落在安徽省固鎮縣濠城鎮,在沱河(古稱洨水)南岸,是可用史料表述得較為清晰的著名古城遺址。垓下遺址位於固鎮縣城東南24公里,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總面積20餘萬平方米。

文物遺存

遺址位於固鎮縣濠城鎮北側沱河南岸,因是楚漢戰爭決戰的中心而聞名。2007年—2009年,為配合垓下遺址保護規劃的編制,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固鎮縣文物管理所在對該遺址開展普探的基礎上進行了4次考古發掘,揭露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參加發掘的有考古領隊唐傑平、賈慶元,以及王志、蔡文靜、胡銳等。重要收穫是:發現保存較好的始築於大汶口文化晚期、漢代增築的城牆1座,大汶口文化晚期的排房1組、台形基址1處、陶窯1座、墓葬11座,出土各時期文化遺物總計約400件。大汶口文化晚期城址呈弧角長方形,城垣總長度1510米,面積約15萬平方米。牆基寬約22.5米至24.7米,殘高2米至3.8米,堆築而成。城外有護城濠,寬約15米,深約5.5米。在西北城牆頂部發現一組大汶口文化晚期排房,淺穴式長方形,5間房屋相連,共長約16米。室內殘留有陶鼎、器座、瓶、石支架等生活用具。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墓葬發現4座成人土坑墓、7座兒童瓮棺葬,均為單人葬,墓向東偏南,僅一座有隨葬品。

固鎮縣垓下遺址 固鎮縣垓下遺址

文物價值

垓下遺址所處的淮河中下游地區,正是我國古代東西南北文化的交匯地帶,龍山時期城址的發現不僅填補了安徽無史前城址的空白,也是淮河流域發現的第一座史前城址,它為探索該地區龍山時期的考古學文化面貌,與中原同時期文化的關係乃至我國文明起源和早期城址形態與築城技術的演變軌跡提供了新的線索。漢代城的發現,不僅從考古資料方面佐證了垓下為西漢時期呂產所建洨侯國都邑所在地的歷史事實,而且對研究淮北地區漢代城市的布局、政治經濟與文化很有意義。垓下遺址在當地俗稱“霸王城”,秦末漢初,屬沛郡,為軍事重鎮,劉邦和項羽在垓下及周邊地區發生了聞名中外的楚漢戰爭——垓下之戰,同時史書記載“霸王曾踞城而戰”,遺址出土的銅箭鏃、鐵箭鏃、楚蟻鼻錢等文化遺物對確切了解這段歷史頗具價值。曾被評為200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東城牆堆積中發現一處明顯的地層斷裂錯位現象,經安徽省地震局專家現場考察並取樣分析,認為可能是一次發生於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強烈地震活動留下的跡象。垓下遺址中大汶口時期城址的發現填補了安徽無史前城址的空白,為探索該地區大汶口時期的考古學文化面貌,我國文明起源和早期城址形態與築城技術的演變軌跡提供了新的線索。漢代城的發現,佐證了垓下為西漢時期呂產所建洨侯國都邑所在地的歷史事實,對研究淮北地區漢代城市的布局、政治經濟與文化很有意義。

文物保護

1986年7月3日,固鎮縣垓下遺址被安徽省政府核定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是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