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蔸症狀
水稻秧苗在移栽後生長狀況不正常,表現為稻株簇立,葉片僵縮變小。 葉色返常,有的出現赤褐色斑點或呈赤紅色。生長停滯, 分櫱很少發生, 根系生長受阻等現象,通稱為“坐蔸”,有的民眾又稱之為“僵苗”或“火風”。
坐蔸類型
水稻“坐蔸”大體可分為三類:
冷害型
多發生在爛泥田、深腳田、冷浸田、背蔭田, 這類田因長期淹水,泥溫低,當遇連續低溫寡照天氣時,更加劇了秧苗“坐蔸”的發生。 其症狀表現為栽後遲遲不返青, 生長活力受阻, 不走新根,根系老化、變軟,呈褐色或黑色,葉尖多伴有褐色針狀不規則斑點。
缺素型
由缺乏某種營養元素 導致秧苗生理代謝受阻 而引起, 主要是缺 磷、 鉀、 鋅。症狀表現:缺磷的稻田,秧苗新根少,根系細弱,根褐黑色,秧窩呈簇狀,葉片暗褐色;缺鉀的稻田,根系生長很弱,葉短,暗綠色,老葉上面有赤褐色斑點,葉片易折斷,主葉脈發黃;缺鋅的田塊,秧苗心葉捲曲,不易抽出,苗期葉面出現失綠條紋,葉片發紅,根短而少。
毒害型
多發生在長期淹水的深腳田,土壤通透性差的沖槽田、爛泥田、房前屋後的大肥田。這類田含有大量的未腐熟有機肥,因有機質分解或稻田地勢低、漬水,導致土壤中還原物質大量積累,如硫化氫、有機酸、二價鐵、甲烷等有毒物質毒害秧根,阻礙根系呼吸和養分吸收。 症狀主要表現為根系變黑髮臭。
此外,由於栽培措施不當也可能引起水稻“坐蔸”,如深水栽秧、秧苗栽插過深、栽瘦弱秧等。
不同的 水稻 “坐蔸”類型,其表現症狀和形成原因是各不相同的,但冷、毒、缺素引起的“坐蔸”又往往是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的。如低溫與毒害不僅削弱了秧苗的抗逆能力和根系活力,還影響土壤養分的活化和根系的吸收,從而造成植株缺素。
防治措施
防治上應採取因田制宜,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策略。
1、培育壯秧,以增強秧苗抵抗力。
2、適時栽插,提高栽秧質量。栽秧不宜過早,易“坐蔸”的田塊,可適當延長秧齡,並應實行淺水栽秧、栽淺秧,對深腳田、爛泥田要注意待土壤沉實後再栽秧或栽帶泥秧(拋秧)。對這類常年“坐蔸”的深腳田、爛泥田宜大力推廣半旱式栽培技術,以改善土壤結構和水、熱、氣條件,是防治此類田塊“坐蔸”的有效途徑。
3、正確施肥。提早翻壓綠肥及稻樁等還田秸稈,待腐熟後再栽秧。不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推廣平衡配方施肥技術。尤其是對冷沙黃泥田,底肥最好用氮、磷、鉀復混肥。缺鋅的稻田,畝用1公斤硫酸鋅作底肥撒施。
4、搞好稻田灌排渠系建設。 使每一塊稻田都能做到灌能及時,排能徹底,以便引出漬水和冷浸水,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地溫,消除毒物。
5、運用正確的排灌技術。返青後及時薅秧排水露田,或實行間歇灌溉、迂迴灌溉,以提高土溫、水溫,促進根系發育,增強秧苗抵抗力。
6、 常年“坐蔸”的稻田應實行水旱輪作,經 1-2年旱作再種水稻。
7、當前已發生“坐蔸”的田塊,要儘快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以促進秧苗早生快發,減輕危害。首先要進行田間調查診斷,找出發病的主要原因。 對於深腳爛泥田、冷浸田、大肥田,要立即排水薅秧,適當輕度曬田,以便引出漬水,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泥溫,消除毒物,減輕毒害。同時要撒施黑白灰(草木灰:石灰=1:1.5)中和過多的有機酸等毒素。
對缺素田塊要及時補施缺素肥料。如缺鋅田要補施鋅肥,畝用硫酸鋅(含鋅量 20%以上)1-1.5公斤撒施,或0.5公斤兌水75公斤葉面噴施。
注意事項
1、已“坐蔸”的稻田不宜大量偏施氮肥。
2、缺鋅“坐蔸”的田塊,不宜增施 石灰、草木灰和磷肥。
3、 硫酸鋅不宜連續施用,一般每三年只用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