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瓦西半徑是卡爾·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也有翻譯做卡爾·史瓦茲旭爾得)於1915年針對廣義相對論方程關於球狀物質分布的解,此解的一個結果是可能存在黑洞。他發現這個半徑是一個球狀對稱、不自轉的物體的重力場的精確解。
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黑洞是可以預測的。他們發生於史瓦西度量。這是由卡爾·史瓦西於1915年發現的愛因斯坦方程的最簡單解。
根據史瓦西半徑,如果一個重力天體的半徑小於史瓦西半徑,天體將會發生坍塌。在這個半徑以下的天體,其間的時空彎曲得如此厲害,以至於其發射的所有射線,無論是來自什麼方向的,都將被吸引入這個天體的中心。因為相對論指出任何物質都不可能超越光速,在史瓦西半徑以下的天體的任何物質——包括重力天體的組成物質——都將塌陷於中心部分。一個有理論上無限密度組成的點組成重力奇點(gravitational singularity)。由於在史瓦西半徑內連光線都不能逃出黑洞,所以一個典型的黑洞確實是“黑”的。
小於其史瓦西半徑的物體被稱為黑洞(亦稱史瓦西黑洞)。在不自轉的黑洞上,史瓦西半徑所形成的球面組成一個視界。(自轉的黑洞的情況稍許不同。)光和粒子均無法逃離這個球面。銀河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的史瓦西半徑約為780萬千米。一個平均密度等於臨界密度的球體的史瓦西半徑等於我們的可觀察宇宙的半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