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攪團在甘肅境內廣為食用,風格各一,如武都的洋芋攪團、慶陽的蕎面攪團、天水的甜攪團,還有各地做的玉米面攪團、莜麥面攪團、谷面攪團和糜面攪團等。在各種類別的攪團中,通渭的地軟兒酸攪團頗具特色。地軟兒學名地衣,稱"地木耳",屬食用菌類,有人稱作"素中之葷",又有人稱為"山蔬第一",地軟兒具有醫藥功效,其性寒味甘,具有滋陰潤肺、清熱收斂、益氣明目等多種功能。《本草綱目》稱"補心、清胃";《藥性考》曰:"久食色美,益精,悅神,至老不毀"。地軟兒在通渭境內到處都有,多在低、背陰的地方,河灘草叢和半坡地埂上最多;冬天可在一砣一砣先消融開的雪眼裡拾揀。揀來的地軟兒要曬乾保管,食用時必須反覆用水浸泡,揀淨雜草根。
做法
地軟兒攪團的做法是:先在燒熱的鍋中滴入少許食油,油滾後熗些碎菜(蔥花),將洗淨的地軟兒倒入鍋里略加翻炒,再把酸菜漿水倒入,燒開後暫放在一邊。然後在洗淨加熱的鍋底塗少許食油,加入適量冷水,攪成莜麵湯,將適量湯盛入地軟兒酸菜中。再將上好的擦面(碗豆面)一手撒面一手用飯叉不停地一圈一圈攪,火要適當,等鍋里的面和湯均勻地"攪和"在一起不稀不稠、軟硬適可的一團時,停止撒面,往麵團周圍澆些事先準備好的開水,然後雙手抓擀麵仗繼續"攪",鍋里發出"嘭、嘭"聲幾分鐘,攪團就做好了。然後用勺子挖一疙瘩放進盛有做好的地軟兒漿水碗裡。為了使味道更加可口,用勺背將碗中攪團中間壓個"窩兒",調上韭花兒油潑辣子、蒜泥、香菜等,用筷子一塊一塊夾著吃,不粘不糊,鮮滑爽口,又棉又軟;咀嚼起來柔且韌,柔韌帶筋,富有彈性;加之佐料適度,色香配製悅目宜人,吃著舒心酣暢,回味無窮。如今,通渭的攪團做得最好的當數馬營鎮一帶。
通渭人做吃攪團有這么兩句俗話,一句是"攪團要好,七十二攪",是說撒面時攪的圈數越多,攪團就越"正道",當然還隱喻做事宜紮實的道理;另一句是"臘月三十吃攪團,一年四季夠攪然",是說攪團取團圓之意,預祝來年手頭寬餘光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