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詞:大氣環流 水循環
地槽-地台說 地槽—地台說是傳統的大地構造學說,在板塊構造學出現以前地質學界占主導地位。此說認為,地球表面分布高峻的山脈或島弧的地區,都曾是地殼的活動地帶—地槽,這裡地殼升降運動的幅度和速度都較大,沉積物達到很大的厚度,構造變動和岩漿活動強烈,變質作用顯著。地台也稱陸台,代表地殼上比較穩定的地塊,其輪廓呈渾圓狀,在現代地形上一般表現為丘陵起伏的波狀平原、低山綿延的大片高原或微傾的大陸架淺海地區。除幅度不大的整體升降運動外,構造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等都不如地槽強烈。地槽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就由下沉而轉為上升,經過褶皺變質,逐漸變成穩定的地台。在地殼演化的不同地質時期內,都有一部分地槽向陸台轉變,因而地槽的面積逐漸縮小,地台的面積逐漸擴大。根據槽台論的基本觀點,地殼的發展和地表形態的演化,大致經歷了太古代和元古代、古生代後期、石炭紀到二迭紀、從侏羅紀開始到白堊紀、新生代五個主要發展階段。此學說說後被板塊構造學說所取代。
相關詞條
-
生物地球化學過程與地表物質循環
土壤-植被系統中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 土壤碳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喀斯特流域土壤硫的生物地球化學
圖書信息 內容簡介 目錄 -
生物地球化學過程與地表物質循環:西南喀斯特流域侵蝕與生源要素
生物地球化學過程與地表物質循環:西南喀斯特流域侵蝕與生源要素是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錄 -
《生物地球化學過程與地表物質循環:西南喀斯特流域侵蝕與生源要素》
本書由劉叢強等著,是我國第一本有關喀斯特流域-湖泊物質的水文地球化學循環及其生態環境效應研究的系統成果專著。系統介紹了作者對我國西南喀斯特地區大氣沉降物...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錄 -
物質生物循環
植物吸收空氣、水、土壤中的無機養分合成植物的有機質,植物的有機質被動物吸收後合成動物的有機質,動物、植物死後的殘體被微生物分解成無機物回到空氣、水和土壤...
物質生物循環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土壤[地表物質層]
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層疏鬆的物質,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能生長植物。土壤由岩石風化而成的礦物質、動植物,微生物殘體腐解...
構成 分類 形成因素 形狀 土壤耕層 -
物質地質循環
陸地上岩石經過風化作用,其風化產物通過各種不同的物質運動形式,匯入湖泊、海洋,再經過長期的地質作用,形成岩石的過程(見圖)。物質地質循環這個過程時間極長...
物質地質循環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地殼物質循環
地殼物質的運動,構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質循環過程,其中規模最大、歷時最長、影響最為深遠的就是地質循環。 地質作用與地殼運動 板塊構造的關係 是個地殼物質循環的問題。
地質循環 岩石的轉化 立體剖析 -
經濟可循環度
所謂經濟可循環度,是指在某一特定空間單位主體(企業、農村社區、城市甚至國家)在經濟上最優地循環利用某種“廢棄物”規模占該空間單位主體所產生的該“廢棄物”...
公式 影響因素 特徵 提高途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