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衣植物門

地衣植物門

地衣植物門地衣(Lichenes)是藻類和真菌共生的複合體。由於菌、藻長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無論在形態上、結構上、生理上和遺傳上都形成一個單獨的固定的有機體,所以把地衣當作一個獨立一門看待。本門植物約有500屬,25,000餘種。多數地衣是喜光植物,要求新鮮空氣,不耐大氣污染,因此,大城市及工業區很少有地衣生長。但地衣的耐寒和耐旱性很強,能在岩石、沙漠或樹皮上生長,在高山帶、凍土帶和南北極,其他植物不能生存,而地衣獨能生長繁殖,並形成一望無際的廣大地衣群落。

基本信息

地衣植物門

簡介

地衣植物門:地衣地衣植物門:地衣

地衣植物門(Lichenes)由真菌和藻類共生所形成的一類特殊的植物類型。

繁殖

通常進行營養繁殖。由葉狀體斷裂成若干裂片,每個裂片發育成1新的葉狀體,或者在葉狀體上產生粉芽、珊瑚芽等營養繁殖體進行營養繁殖。有性生殖僅由共生的真菌進行;因地衣中共生真菌以子囊菌為多,故通過有性過程產生子囊孢子的類型最為多見。子囊孢子成熟後自子囊中釋放出來,在適宜的條件下萌發成的菌絲體,如遇到適合的共生藻類細胞,相互結合,即可發育成新的地衣植物體。地衣中的藻類細胞,則主要以細胞分裂方式進行繁殖。

種類

地衣約有500餘屬,26000多種。根據地衣體中共生的真菌類型,通常將其分為3綱:子囊衣綱,共生的真菌為子囊菌,本綱占地衣種類的絕大多數;擔子衣綱,共生的真菌為擔子菌,主要分布熱帶,種類很少;藻狀菌衣綱,共生真菌為藻狀菌,已知僅1屬,1種,產於中歐。

分布

地衣廣泛分布於全球。常生活在岩石,樹皮,土壤、磚牆的表面。因其特別能適應嚴酷的環境,故從極地到赤道,從高山到平原,從沼澤到沙漠均有分布。即使在其他植物不能生長的地方,也有地衣生活。

形態構造

地衣具有各種顏色、多樣生長型和特殊的內部構造。共生的真菌多數為子囊菌,共生的藻類主要為藍藻中的念珠藻和綠藻中的共球藻、桔色藻。在這類共生複合體中,藻類含有光合色素,能進行光合作用,為真菌提供營養;真菌可以從外界吸收水分和無機鹽,提供給共生的藻類、並將藻體包被在其中,以避免強光直射和防止藻類細胞乾燥死亡。二者互相依存,不能分離。在自然情況下,這些共生的藻類或真菌都不能獨立生活。地衣雖然是真菌和藻類的共生複合體,但真菌卻是地衣的主要成分,地衣的形態特徵完全由共生菌決定。絕大多數地衣生長極為緩慢,每年僅長几毫米,乾旱時即進入休眠狀態,待有水分時,很快恢復生長。地衣的形態,按生長型可分為殼狀、葉狀、枝狀三種主要類型:

殼狀地衣

植物體為各種顏色的殼狀物,與基物貼連緊密,難以從基物上剝脫。如茶漬屬(Lecanora)。

葉狀地衣

植物體呈扁平葉狀,有背腹性,腹面以假根或臍固著於基物上。如梅衣屬(Parmelia)、地卷屬(peltigera)。

枝狀地衣

植物體呈樹枝狀,直立或懸垂,僅基部附著於基物上。如松蘿屬(Usnea),石蕊屬(Cladonia)。

地衣的植物體沒有真正的根、莖、葉的分化。跟藻類一樣,也屬原植體(葉狀體)。從橫切面看,大多數地衣植物體有分層現象。即有由緻密菌絲交織而成的皮層(在葉狀地衣,皮層又可分為上皮層和下皮層),由疏鬆排列的菌絲組成的髓層和由藻類細胞組成的藻層。根據藻類細胞在葉狀體中的分布,又可將地衣區分為同層地衣和異層地衣兩類。前者藻細胞均勻分布在髓層的菌絲組織中,後者藻細胞密集成層,排列在上皮層下面。

地衣結構

葉狀地衣的構造,可分為上皮層、藻胞層、髓層和下皮層。上皮層和下皮層均由緻密交織的菌絲構成。藻胞層是在上皮層之下由少量藻類細胞聚集成1層。髓層介於藻胞層和下皮層之間,由一些疏鬆的菌絲和藻細胞構成,這樣的構造稱“異層地衣”(Heteromerous lichen),如蜈蚣衣屬(Physcia)、梅衣屬(Parmelia)。

還有些屬藻細胞在髓層中均勻分布,不在上皮層之下集中排列成1層(即無藻胞層),這樣構造稱“同層地衣”(Homolomerous lichen),如貓耳衣屬(Leptogium)。

葉狀地衣一般為異層地衣,殼狀地衣多為同層地衣,也有異層地衣。枝狀地衣為異層地衣。

地衣植物門

地衣植物門:由真菌和藻類共生所形成的一類特殊的植物類型。
子囊衣綱擔子衣綱半知衣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