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溫室效應已成為各國政府刻不容緩需要處理的問題。據香港明報報導,有著名科學家建議,各國應該積極研究用一些早前被唾棄的“怪招”,對付溫室效應。科學家正考慮實施一些巨大工程緩解全球變暖,這些所謂的“地球工程”包括:發射反光板到太空擋走陽光、造雲阻擋陽光、人工製造巨型“樹木”,用以過濾二氧化碳、人造“火山”向空中釋放硫化物用以反射陽光等,但不論環保界和主流科學界都認為,當前急務是防止出現溫室效應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對這些地球工程學,大規模改變地球環境以適應人類的研究的怪招都嗤之以鼻。
部分世界頂尖的科學家最近指出,這些建議其實有值得研究的價值,呼籲各國領袖及科學組織研究這些方法的可行性,以備萬一地球真的需要緊急降溫時能夠採用。
美國華盛頓國家科學研究院院長奇切羅內便說﹕“我們應該以對待其它研究一樣對待這些概念,並要有嚴肅處理的心態。”最近成功爭取將另一名著名科學家的文章刊登。該名科學家是德國Max Planck化學研究所的克魯岑,他憑驗證工業氣體如何破壞臭氧層而奪得1995年諾貝爾獎。他在文章中談到將硫注入同溫層,以阻擋陽光。
除了奇切羅內和克魯岑外,其它著名科學家也提出類似想法。哥倫比亞的地球工程學先驅布勒克爾建議,在同溫層散播數以百萬噸計的二氧化硫,以阻擋陽光到達地球﹔另外,亦有人提出在海洋或沙漠放置大量反光物,將陽光和熱力反射到太空。又有科學家建議,把大量鐵質注射到海洋,以催生大量浮游植物,用作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有反對者擔心,地球工程學的提倡者根本不知道這些方法會帶來什麼後遺症,因此應將焦點集中在預防溫室效應上。他們建議減少使用 能源、發展其它能源和減少排放溫室氣體。對此,奇切羅內承認,地球工程學不是絕世良方,但當地球有一天遇上過熱危機時,便可作急救之用。
-----------------------------------------------------------------------------------
地球工程
人類社會經歷了農業經濟社會和工業經濟社會後將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地質學也一樣,它在經歷了認識地質現象、索取自然資源兩大階段後,將進入對地球系統的管理和保護階段。這樣,地質學除了開展生產實踐和科學研究外,還成了政府規劃開支和制定政策的一部分。例如,德國在制定21世紀的最初15年的超大型研究計畫時把它稱為“地球工程(geotechnology)”,預算首筆經費5億馬克。這個計畫的宗旨是:“只有通過國際性的‘地球管理’才能實現我們保護地球、為後代人保持良好生存條件的責任。……該計畫的研究目標是認識這些過程及其相互變化關係以及評估人類對於自然平衡和自然循環的影響,這些系統和過程的知識應該是‘地球管理’的未來發展方向的基礎”。這個計畫共包括13個重大項目:1)地球內部驅動力及其地質過程,經費300萬馬克1年;2)地球系統的空間觀測,經費800萬馬克/年;3)地球表層X射線層析成像:從超音波檢查到真實年代監測,經費400萬馬克/年;4)大陸邊緣地區:地球的利用潛能與潛在危險的焦點,經費800萬馬克/年;5)沉積環境:人類最大的資源,經費300萬馬克/年;6)耦合的地球一生命系統:生物圈動力學與全球環境控制,經費600萬馬克/年;7)全球氣候變化-起因與影響,經費300萬馬克/年;8)物質循環:地圈與生物圈之間的鏈環,經費300萬馬克/年;9)氣水合物:能源載體與氣候因子,經費350萬馬克/年,另有一次性投入100萬馬克;10)礦物表層--從原子方法到地學技術,經費250萬馬克/年,另有一次性投入50萬馬克;11)地下管理--地下空間的勘察、利用和保護,經費300萬馬克/年;12)地球管理預警系統,經費250萬馬克/年;13)地球管理信息系統,經費200萬馬克/年。
歐美的其它已開發國家的政府也正在進行類似的規劃,這充分說明管理地球科學將成為21世紀地質學的支柱科學之一。
20世紀的地質學是逐步地採用高科技和新方法向地球系統索取各種自然資源;21世紀裡,科技水平更高,方法更新,但更重要的是用來管理和保護好地球系統的各項資源。這些資源包括:固體礦產資源,流體(水、大氣、石油、天然氣)資源、土地資源、環境資源和光熱資源。
隨著地球系統管理系或管理地球科學作為一門新興科學出現,它也將探索和建立新的科學理論和技術方法,開拓自己的研究領域。如:“數字地球”的實施、建立和完善就將是管理地球科學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因為它是對上述地球系統的6大自然資源的各種信息的動態管理和地球系統物質結構的動態研究,除發揮這些信息和數據的經濟效益外,更要注重它們的社會和環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