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在美國太空站,一個男太空人麥特·科沃斯基和女同事瑞安·斯通出艙修復望遠鏡時,一陣隕石雨擊中俄羅斯的衛星,連鎖產生的碎片疾馳在同步軌道上,與太空梭發生了猛烈撞擊,除了出艙的兩人,其他航天員全部喪命。之後,漂浮在外、毫無憑藉力的兩名航天員想方設法地回到空間站,他們遭遇了重重險情,麥特為了瑞安自我犧牲,讓瑞安登上了已經空無一人的的國際空間站,並憑此再借力靠近中國的天宮空間站,期間的各種故障讓瑞安近乎絕望,但憑藉著瀕死前看到麥特的幻象,她振作起來,找到方法登上了中國天宮空間站,並最終駕駛神舟飛船返回地球。演職員表
職員表
出品人:華納兄弟電影公司製作人:大衛·海曼/DavidHeyman
導演:阿方索·卡隆/AlfonsoCuarón
副導演(助理):TobyHefferman;LeonardoCorbucci;EdwardBrett
編劇:阿方索·卡隆/AlfonsoCuarón;喬納斯·卡隆/JonásCuarón
攝影:艾曼努爾·盧貝茲基/EmmanuelLubezki
配樂:史蒂文·普萊斯/StevenPrice
剪輯:MarkSanger
選角導演:RichardHicks,DavidRubin
藝術指導:AndyNicholson
美術設計:MarkScruton
服裝設計:JanyFischer
視覺特效:MattKasmir;RichardMcBride
布景師:RosieGoodwin
發行:華納兄弟影片公司
演員表
Dr.RyanStone--SandraBullock(桑德拉·布洛克)飾演太空人
MattKowalsky--GeorgeClooney(喬治·克魯尼)飾演資深宇航專家
RussianSpaceStation--CaptainBasherSavage(巴舍·薩維奇)
MissionControl--EdHarris
ExplorerCaptain--AmyWarren
音樂原聲
作者:Steven Price;發行時間:2013年9月17日
《地心引力》原聲曲目 | |
---|---|
Above Earth | Parachute |
Debris | In the Blind |
The Void | Aurora Borealis |
Atlantis | Aningaaq |
Don't Let Go | Soyuz |
Airlock | Tiangong |
ISS | Shenzou |
Fire | Gravity |
幕後花絮
在桑德拉·布洛克之前,安吉麗娜·朱莉、娜塔莉·波特曼、蕾切爾·薇姿、凱瑞·穆里根、瑪麗昂·歌迪亞、斯嘉麗·詹森都曾是考慮過出演本片。《地心引力》於2013年8月28日在義大利威尼斯電影節舉行首映,這也是該電影節歷史上首部被選開幕片的3D影片。
影片編導卡隆父子自從2006年《人類之子》之後就開始籌備本片,而男主角的最初人選為小羅伯特·唐尼。片中,桑德拉·布洛克飾演的太空人Ryan最後登上中國的天宮一號未來版,並最終返回地球。
影片彩蛋《安因岡》由阿方索·卡隆的兒子喬納斯·卡隆(JonásCuarón)打造,時長七分鐘。該短片彩蛋展現了災難發生後,桑德拉·布洛克在飛船里向這位名叫Aningaaq的漁夫求救時的對話。這部短片曾在威尼斯電影節上作為《地心引力》首映的彩蛋播出過,但卻沒有加到公映版本中。片方華納決定讓該片角逐奧斯卡最佳短片獎。
《地心引力》只有空間站內部的大部分戲份是在搭建的布景中拍攝,而本片中帶來逼真感受的外太空其實都是CG的功勞,所有的太空鏡頭都是CG製作的。
片中的每一個鏡頭畫面都是基於現實。特效總監透露,除了中國的天宮一號和神舟飛船由於很多內容尚未公布,大部分都是靠想像之外,電影裡的其他太空站和衛星等都經過了精準的建模。
獲獎記錄
類別 | 年份 | 名稱 | 獎項 | 接收方 | 結果 |
---|---|---|---|---|---|
電影獎 | 2014 | 金球獎 | 最佳導演 | 阿方索·卡隆 | 獲獎[9] |
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影片 | 影片 | 提名 | ||
最佳導演 | 阿方索·卡隆 | 獲獎 | |||
最佳女主角 | 桑德拉·布洛克 | 提名 | |||
最佳攝影 | 艾曼努爾·盧貝茲基 | 獲獎 | |||
最佳剪輯 | Joe Walker | ||||
最佳視覺效果 | 影片 | ||||
最佳音響效果 | |||||
最佳音效剪輯 | |||||
最佳藝術指導 | 提名 | ||||
最佳配樂 | 獲獎 | ||||
人民選擇獎 | 最受歡迎電影人 | 喬治·克魯尼,桑德拉·布洛克 | 提名 | ||
最受歡迎劇情類電影 | 影片 | 提名 | |||
2015 | 人民選擇獎 | 最受歡迎劇情片 | 獲獎 | ||
2013 | 電影藝術獎 | 最佳配樂 | Warner Bros | 提名 | |
電影節 | 2014 | 棕櫚泉國際電影節 | 沙漠棕櫚成就獎 | 桑德拉·布洛克 | 獲獎 |
2013 | 好萊塢電影節 | 年度女演員 | 桑德拉·布洛克 | 獲獎 | |
2013 | 威尼斯影節 | 數位未來電影影展獎 | 阿方索·卡隆 | 獲獎 | |
協會 | 2013 | 美國電影學會 | 年度十佳電影 | 影片 | 獲獎 |
2014 | 美國視覺效果協會 | 最佳特效電影視覺效果 | 影片 | 獲獎 | |
最佳真人影片CG背景 | |||||
最佳虛擬攝影 | |||||
最佳模型 | |||||
最佳真人影片模擬動畫效果 | |||||
最佳視覺效果合成 | |||||
2013 |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 | 最佳影片 | 影片 | 獲獎 | |
最佳導演 | 阿方索·卡隆 | ||||
最佳攝影 | 艾曼努爾·盧貝茲基 | ||||
最佳剪輯 | 阿方索·卡隆、Mark Sanger | ||||
2013 | 紐約線上影評人協會 | 最佳導演 | 阿方索·卡隆 | 獲獎 | |
最佳攝影 | 艾曼努爾·盧貝茲基 | ||||
2013 | 波士頓影評人協會 | 最佳攝影 | 艾曼努爾·盧貝茲基 | 獲獎 | |
2013 |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 | 創新電影獎 | 影片 | 獲獎 | |
年度十佳電影 | 影片 | ||||
雜誌 | 2013 | 《時代》年度十佳 | 年度十佳電影 | 影片 | 獲獎 |
2013 | 《電影手冊》年度十佳 | 年度十佳電影 | 影片 | 獲獎 | |
2013 | 《娛樂周刊》年度娛樂人物 | 年度娛樂人物 | 桑德拉·布洛克 | 獲獎 |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影片劇本由導演阿方索·卡隆與兒子霍納斯合寫,由阿方索·卡隆的老搭檔、《哈利·波特》系列製片人大衛·黑曼和傳奇影業共同為華納兄弟公司製作,其主題和意義是對“不可能”的反抗。影片中卡隆需要把難以想像的場面具體呈現出來,超越“這一套我們都見過”的觀眾預期。
然而這還不是他所面對的最大挑戰。經過50多年之後,太空旅行已經有些黯然失色,部分原因或許是電影讓我們見怪不怪。已經很久沒有什麼導演能喚起《2001·太空漫遊》給人帶來的敬畏,抑或《異形》所帶來的恐怖,又或者重新抓住人們對外太空旅行莫名的好奇。這部在太空領域內的“密閉空間”式電影人物極少,幾乎只有這兩位主演,他們將一同面對宇宙的無垠和人類的孤獨——這也意味著男女主角喬治·克魯尼和桑德拉·布洛克的演技將面臨很大的考驗。
導演阿方索·卡隆說:“為了儘可能讓觀眾身臨其境,我查詢了很多太空人的資料,並與之做交流,獲取了不少信息。女主角的獨角戲難度很大,所以我更關注細節,關注她每一個呼吸節奏。對於特效而言,電影最大的挑戰是表現失重的狀態,並將其呈現給觀眾,除了讓演員儘可能忘記重力的感覺,我們也用了很多CG動畫技術,使之合成更真實。”
視覺效果
影片的60%都將採用CG技術進行製作,並將有一個長達20分鐘的片頭開場,使用電腦特效的程度堪比《阿凡達》。整部電影中與真實生活有關係的只有桑德拉·布洛克以及喬治·克魯尼的臉。導演阿方索·卡隆在宣傳影片的過程中反覆提到,在影片的發展過程中的重點之一就是以創作卡通片為靈感,讓電影向卡通片看齊。劇組花了兩年半的時間確定燈光,拍攝角度以及動畫人物如何有效視覺化,最後才確定舉行演員試鏡。“我相信每一年我們都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動畫技術被採用在電影裡,”負責奧斯卡短片及動畫長片單元的比爾·克羅伊爾表示。
影片評價
《綜藝》:雖然影片更加寫實、更加沒有幻想的成分,但是這部電影和之前的3D以及特效大片,如《少年派》等並沒什麼實質上的不同。仰仗於最新的數位技術,《地心引力》提供了一種夢境般的感受。這是一部給人白熱化感受的影片。無論是影評人還是觀眾,都會被這部電影啟發。
《好萊塢報導者》:《地心引力》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科幻片,它充滿著張力和令人驚喜的橋段,阿方索·卡隆打造了一部最具現實感和美麗的太空電影。沒有外星人,星際空間的大戰,也沒有反烏托邦情節的設定,只有一個男人和女人在最不利的環境下,應對所面臨的問題,但這卻構成了十分緊湊的90分鐘。
《紐約郵報》:《地心引力》以一種壯觀無比的方式描繪了外太空,具有跟《2001:太空漫遊》同等的開創性。
《洛杉磯時報》:言語無法描述這部太空歌劇驚人的視覺呈現,其效果只能在電影院裡用3D才能完全捕捉。
ThePlaylist《地心引力》基本上是你能在影院裡獲得的最佳體驗了,它是技術奇蹟,更是一部有靈魂的大片。
導演詹姆斯·卡梅隆:我覺得這是有史以來最好的太空題材的影片。這種電影,我很久沒有看到了。阿方索和布洛克聯手送上了一部講述在零重力空間內一個女人為自己的生命而抗爭的故事。這個故事毫無做作的痕跡。
吉爾莫·德爾·托羅:最具設計感、最優雅、最有力量的科幻電影。
《鳳凰網》:《地心引力》中,導演一直保持有條不紊的節奏,絲毫沒有拖泥帶水,每一次轉折都具備邏輯性,總能在最絕望的時刻吊起觀眾的胃口。相對於敘事的簡潔,該片的視覺呈現卻非常複雜。與不少經典的科幻之作一樣,《地心引力》在講述單一事件的同時隱藏著博大的人類命題。該片選在世外之處回溯生命的伊始,展現生命的狀態,“失重”成為離開俗世、回歸原始的一種表現方式,並從宇宙的角度反觀地球這個人類生存的地方,以巨觀的角度令人思索人類的存在價值。連線太空站的繩索,如同連線母體的臍帶,太空人一次次想抓住繩索,又一次次被迫切斷繩索,也象徵著一次次的生命之始。如導演所言,電影表達的是關於“重生”的兩重意義,一個是困境的重生,太空人在困境中要與己抵抗,如果輸給自己,就會選擇放棄和死亡,但最終掌握命運的還是自己;另一個是死後的重生,一方面Matt看似犧牲了,但實際上在關鍵時刻喚醒了瀕死的Ryan,在Ryan的心中以另一種方式重生,另一方面,Ryan借著救生艙成功落到海中,最後海水進入艙內,出現很多氣泡,是比喻人類的一種進化,因為人類最初本就是從水裡的單細胞生物進化而來的,影片的結尾,Ryan從海中緩緩爬到陸地,適應了一下,最終爬起來直立行走,整個過程如同人類進化、生命演變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