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文學
正文
土族約15萬人(1982),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大通回族、土簇自治縣,以及甘肅天祝、永登等縣。其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通用漢文。1979年制定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文字,現正試行。土族民間口頭文學有神話、傳說、故事、長篇敘事詩、習俗歌、民歌等。習俗歌中具有鮮明特色的土族婚禮歌,貫穿於婚禮始末,可以唱幾晝夜。其內容涉及到土族人民生活的各個領域,表現了土族婚姻嫁娶的風俗儀式、倫理觀念(如《嘲弄媒人》、《迎親曲》等)。在婚禮過程中演唱的民歌有些還包括了神話、傳說方面的內容,帶有濃郁的幻想色彩。
迎親時婦女們演唱的《思不吾拉》(意為“塔形大山”),以驚人的想像力把這座神山擬作巍然屹立於宇宙的巨人。說他頭頂藍天,腳踩大地,嘴裡銜著十二樣穀物,手裡拿著弓箭和筆墨,象徵地表達了土族人民對物質生產和精神生活的追求。《唐德格瑪》描寫土族祖先開始捉青龍和野牛來耕種遭到失敗,最後捉住黃牛才耕種成功,曲折地反映出土族從畜牧業生產過渡到農業生產的艱難過程。
婚禮歌中還保存了土族關於天文、地理、宗教、曆法等方面的某些知識。涉及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珍禽異獸、花草樹木等內容,如《適擇》唱天干、地支的推算和變化。《觀天地》、《十二吉星》等曲子中羅列了許多星辰所處的方位和中國各地的地理名稱。
敘事長詩在土族民間文學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作有《拉仁布與且門索》、《祁家延西》、《格薩里》等。《祁家延西》反映了土族人民維護祖國統一、增強各民族團結的強烈願望。
土族山歌受甘肅、青海各民族“花兒”的影響,曲調優美,婉轉動聽。而純粹用土語演唱的“庫古笳”和“恰日洛”,兩句或三句成段,無論語言、句式、格律、曲調等,又有別於西北地區流行的民歌“花兒”。
土族人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創作了許多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民間故事。其中流傳較廣的《蟒古斯》的故事,敘述蟒古斯變化各種人形到處吃人,作惡多端,但受害的人們總能識破它的偽善面孔,勇敢地與之進行鬥爭,最後把它消滅。《喬家奴》的故事敘述喬家奴這個年輕女子不堪忍受婆婆的虐待,最後吊死在月宮里的娑羅樹上,傾訴了在舊制度下婦女的悲慘遭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土族出現了用漢文創作的書面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