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土山漢墓位於徐州市雲龍山北麓,為一大型封土堆墓,於1969年民眾取土燒磚時被發現。1970年南京博物院清理髮掘了一
號墓,共清理出土文物近百件,有銅器、銀器、鐵器、陶器、漆器及玉石等日常生活用品,其中的鳥獸飾銅壺、鎏金獸形硯、雁足
燈等,均屬珍貴文物。最珍貴的是一件完整的銀鏤玉衣,全長1.7米,共有2600余片玉片,用銀絲串連成人的形狀。玉片形狀以長方形略帶梯形的居多,另有少量正方形、不規則形等。一般每片玉片的角上鑽有孔,並在褲筒、袖筒上墨書編號。1977年在一號墓南側,發現另一更大規模的墓,編為二號墓,從規模看,該墓應為主墓。從墓葬形制及出土文物推測,該墓應為東漢某代彭城王墓。考古界專業人士對主墓寄予很大希望,但當時由於經驗、技術、經費等方面原因,主墓的挖掘方案遲遲沒有被批准。2002年11月,徐州市中醫院擴建時,曾發現土山漢墓的陪葬墓,當時考古人員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現了一些玉器和陶器等文物。
2004年經過國家文物局批准,徐州博物館開始發掘二號墓,至2007年基本完成了封土部分的發掘工作。2012年,土山漢墓保護及永久性展示建築工程完工,並對外展示。2014年,二號墓才正式開挖。
現狀
截止2017年3月,封土、封石的發掘工作基本完成,即將進入墓室清理階段。根據專家論證會的要求,徐州博物館正在做打開墓室前的預防性保護工程,利用鋼結構對遺址進行支護處理,維持遺址本體現狀,為下一步精細發掘提供安全保證。4月份建成全館範圍內的環境監測系統平台,考古發掘將隨時參考現場環境監測數據調整進度,以最大程度保護新出土的文物。[4]發掘過程
發掘過程
第一階段
2004——2007年是土山二號墓發掘的第一階段
封土清理2004年,土山二號墓獲國家文物局批准正式進行考古發掘,主要是墓室以上封土部分的發掘,這個工作一直持續了近3年的時間,到2007年才算基本完成。與中國古代常見的較為純淨的墓葬封土不同,土山漢墓的封土極為雜亂。其黃灰色夯土中夾
雜著大量的漢代筒瓦、板瓦、瓦當、陶器殘片及竹木器殘片等,更為罕見的是封土中發現了大量西漢時期的楚國封泥(註:封泥作用似今天的信戳,是古代緘封簡牘鈐有印章以防私拆的信驗物,主要流行於秦漢時期)。大量封泥的發現對於研究兩漢時期的社會狀況極為重要,考古工作者如獲至寶,對於封土的發掘細緻入微,對於外運土方都要經過多次篩選甄別。到目前為止,土山封土中已獲封泥4500餘方,包括官印封、私印封及無字封等,時代幾乎與西漢楚國相始終。
封泥東漢彭城王墓封土中發現大量西漢時期封泥,這是怎么回事呢?早有學者對其進行了研究,認為“土山所獲封泥並非其原生堆積,而是經過人力搬運導致的次生堆積”,並進而根據出土大量的西漢楚國群卿、屬縣官印及大量伴存的建築構件推斷“土山封泥群的原生地點應為西漢楚國的丞相官署”。這事好像挺好玩,感興趣嗎?在《土山漢墓出土封泥原生堆積地點及性質探析》一文中會讓你有所思。第一階段發掘工作為土山漢墓的保護及展示工作提供了依據,隨後的幾年,土山漢墓進入規劃建設期。到2012年徐州博物館“四位一體”工程完工,土山漢墓成為徐州博物館的一部分,考古工作有了更好的發掘環境,進入了室內發掘階段。第二階段
從2014年開始至今,是土山二號墓發掘的第二階段。主要有如下重要發現。第一,清理墓道。發現墓門外有兩道封門設施,北側一道封門由打磨光滑的長方形塊石封堵,緊鄰南側有一道砌築整齊的磚牆封堵,墓道兩側各有一個耳室,墓道壁上殘存有分布密集的長方形淺龕。從發掘情況可以判斷,土山二號漢墓有明顯的二次打開現象。第二,清運墓室上部封石。封石南北縱向成排放置疊壓於墓室之上,共有4層,每層16排,每排16—21塊不等,總計有1100餘塊封墓室上部封石。這些封石以方形為主,邊長90—100厘米,厚28—40厘米,其表面均有清晰的加工鏨痕。一些封石上留有開鑿的楔窩,多數封石上留有刻銘,記載著工匠的姓名或封石的擺放位置等信息。因時間久遠,加上磚券墓室坍塌,封石多已殘斷,考古工作者對其進行了大量的修復保護工作。第三,清理盜洞。在一個從穿過近20米的夯土、穿過4層封石、進入主墓室的盜洞內,考古發現30餘片銅縷玉衣片和兩片銀縷玉衣片。可以證明,土山二號墓中至少埋葬了兩位死者。專家意見
江蘇省考古研究所林留根認為:將田野發掘搬入室內就是實驗室考古,土山漢墓具備這樣的條件,下一步發掘進入精細化階段,必須按照實驗室考古的要求來細化規範發掘工作,墓室尤其是迴廊的發掘需要多學科合作最大程度提取原始信息。鑒於考古發掘具有不可逆性,南京博物院考古學家鄒厚本先生提出“細化發掘工作的具體操作程式,區域或者模組發掘,爭取零失誤”意見。根據土山漢墓將來保護展示和遊客參觀需求,專家指出土山的封土、封石及墓室等部分是將來為公眾展示的主體,應加強保護工作,墓室發掘過程中應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儘可能保留原狀,對於重要遺蹟現象如墓道兩側的壁龕、墓門券頂等必須要進行現場加固保護。對於土山“邊發掘邊開放”的理念,專家們一致予以肯定,並建議土山漢墓發掘應拓展思路,建立公眾考古項目體系,擴大影響力,宣傳徐州兩漢文化。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史家珍院長提出土山漢墓公眾考古應開拓視野,可以將公眾參與的隨機性與專業性結合起來,實行志願者和會員等多種形式。南京博物院李民昌副院長認為:土山考古發掘要圍繞為公眾、為社會服務的目標,要有更高的標準要求,制定詳細可行的發掘計畫,使土山項目成為展現江蘇漢文化的重要視窗之一。墓主謎團
自漢高祖劉邦立國,封弟劉交為楚元王於家鄉彭城,徐州在兩漢四百年經歷了西漢12代楚王、東漢1代楚王和5代彭城王的統轄。這18代王及後、妃、諸侯、顯貴的墓,環列於徐州周山,由於漢墓在古代被盜嚴重,給徐州兩漢考古留下了許多謎題。自1969年徐州土山一號墓被發現,根據墓葬形制、封石上“官十四年”刻銘,考古界推測墓主應為在位14年以上的東漢彭城王劉道或孝王劉和的王后。土山漢墓被認定為彭城王墓,幾成定論。東漢第一代楚王劉英自殺於永平十四年,這個年份與封石的“十四年”相吻合。結合一號墓出土的大量西漢封泥和二號墓的經幢類石柱,王愷認為,土山漢墓墓主不是某位彭城王,而是東漢唯一的楚王,因崇佛聞名,又因佛獲罪的劉英。土山傳說與土山漢墓的時空交集
酈道元《水經注》載“今彭城南項羽掠馬台之西南山麓上,即亞父冢也”,因而人們普遍認為土山是被項羽視為父親的謀士范增的墓。事實上,土山是一處東漢墓葬群的封土,已於1969年、1977年、2002年先後挖掘或探明漢墓三座。在漢墓沒被發掘的一千多年裡,關於土山的傳說,撲朔迷離,不但《水經注》記載這裡是亞父冢,民間還傳說范增去世後,在戲馬台練兵的楚軍將士用手捧土、脫下戰袍鎧甲兜土成山以葬,在土山東面形成一片低洼地,俗稱卸甲汪,後稱沙家汪。戲馬台、沙家汪都確有其地,因而范曾墓長時間被人們深信不疑,古時有人專門前往土山憑弔,題刻了碑石“楚亞父范增墓”。這座傳說中的“范增墓”,在元代還引來了盜賊。據《初盜發亞父冢》所記,盜墓者賈胡在土山“築室潛謀二十年,一朝鑿井穿其壟”,深挖四十餘尺,盜走寶劍等物,後被緝拿歸案。不管賈胡自己認為盜的是誰的墓,歷代的盜墓給徐州的漢墓帶來“十室九空”的後果,為今人判斷墓主留下了無窮的猜測。土山漢墓中的時光密碼
一號墓許多封石上刻有採石人或工匠的姓名,冠有“官工”二字,內容有“左湖石官工田陽治”、“左大石官工左寅治官”、“官十四年”等三十多種,說明此墓或由當時的中央政府派遣官吏主持修建。漢墓的制式,東、西漢有明顯區別,西漢為鑿山而建,東漢為磚石壘砌,所以土山一號墓被確定為東漢墓無疑。一號墓中最大的亮點是銀縷玉衣,為我國最早發現的完整的銀鏤玉衣,曾在多個國家展出。1977年土山二號墓被找到。當年春,畢業於北大考古系的王愷從洛陽調往徐州博物館工作,徐州地下豐厚的兩漢遺存讓他急於求解。他認為:這么大的封土堆,僅埋1969年發現的一個小磚墓,況且不在中心位置,太奇怪。土山里應該還有一座更大的墓。5月,王愷把土山二號墓找了出來。土山二號墓頂原已塌陷,王愷在石封門牆東側發現了東側室,用手電環照四周,看到黃腸石上刻有“官十四年苑伯石官工治”字樣,與土山一號墓相同。黃腸石為考古專用詞,西漢以壘砌柏木為槨室,稱之為“黃腸題湊”,東漢改木為石,稱之為“黃腸石”。土山二號墓規格遠大於一號墓,專家判斷先前挖掘的沒有兵器的一號墓為二號墓主人的王后墓。土山二號墓後因手續、經費、安全等多種原因,未深入挖掘,當年試掘的墓道被回填,現在墓的上方已建好永久保護建築,待日後考古發掘。2002年11月,土山三號墓被發現。市中醫院在土山西北方向建病房大樓時,挖掘機挖地基帶上來幾塊大青磚,考古人員歷時一個月,勘探出一座“十”字型東漢大墓。由於此前比之規模小很多的土山一號墓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人們對土山三號墓期待很多。但經過仔細清理,墓室幾乎是空的。探尋墓主人的真相
封泥流行於秦漢時期,是印章按於泥上封緘牘函的憑證。土山發現的封泥內容有“楚內官丞”、“楚中尉印”等等,從印文看,它們中的多半屬於西漢楚國或東漢劉英楚國。試挖土山二號墓時,曾發現一個圓柱狀石經幢的東西,長約兩米,直徑0.3米。石經幢一般是寺院作紀事用物。土山漢墓里會有石經幢只能是東漢以崇佛聞名的楚王劉英。劉英是中國正史記載的諸侯國里第一個崇佛的王。永平十三年(公元70),有個叫燕廣的男子上告劉英逆謀,朝廷責令察驗,有司上奏說劉英招攬聚集奸猾之人,造圖讖,擅自設定官職,大逆不道,請求處罰。明帝因愛護親族而於心不忍,只廢掉劉英的王位,遷徙到丹陽涇縣(今安徽宣州)。永平十四年(公元71),劉英到丹陽後便自殺。天子派光祿大夫持節到祠堂弔唁,加賜列侯印帶,按諸侯之禮葬在涇縣。永平十五劉英——正史記載的中國諸侯國里第一個崇佛的王年(公元72),明帝駕幸彭城,元和三年(公元86),許太后去世,天子派光祿大夫持節到祠堂弔唁,又派謁者備好楚王的官屬迎接劉英的靈柩,改葬彭城。土山一號墓封石上“官工”等字樣,說明此墓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後漢書》里恰有天子派謁者迎接劉英靈柩、改葬彭城的記錄。在土山封土中發現的封泥印文多半是屬於西漢楚國和東漢劉英楚國的官制……所有這些,東漢第一代楚王劉英所歷最為吻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