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土壤生態學是是研究土壤環境與生物間相互關係,以及生態系統內部結構、功能、平衡與演變規律的學科。著重研究土壤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與演變的規律。土壤生態學的研究對合理利用土壤資源,發展農、林、牧各業的生產,防治土壤污染、維持和建立良好的地區生態平衡等均有重要的意義。
發展簡史
土壤生態學的早期研究歷史可以追溯到土壤微生物學和土壤動物學發展的歷史。19世紀60年代,歐洲農業科學工作者開始將李比西的植物礦質營養學說和巴斯德的發酵學說結合起來研究農業問題,認識到腐熟的有機肥料是細菌發酵作用的結果,並且認為土壤中存在無數微小生物。豆科植物上的根瘤也開始受到人們注意。這時許多人感到研究土壤中的微生物及其與植物營養的關係非常必要。
19世紀最後20餘年至20世紀頭20餘年是研究土壤中微生物及其作用獲得豐碩成果的50年,導致了土壤微生物學的創立。瓦克斯曼所著《土壤微生物學原理》一書的問世,可以看作是這門學科正式誕生和成熟的一個重要標誌。
七十年代興起的環境科學,一直把土壤生態學看作是該學科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環境科學的發展,土壤生態學逐漸形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新學科,它是在土壤學、生態學、微生物學、地理學、環境學等發展到一定階段綜合交叉而形成的一門邊緣學科。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土壤生態研究蓬勃興起,在理論、方法以及研究內容拓展上取得較大進展,逐步成為現代土壤科學的重要熱點領域,及生態科學的重要生長點之一.
中國的土壤生態學起步於20世紀70年代末,過去30多年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近10年來,由於全球以及區域生態問題的不斷出現,國內外土壤生態學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研究的系統性也得到進一步增強。
研究內容
土壤生態學主要研究土壤與環境的相互關係以及土壤生態系統本身的結構、功能、平衡與演變規律,土壤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土壤污染的綜合治理、區域土壤生態系統和農業區劃、農田建設,以及整個土壤生態系統與整個自然環境的平衡和協調等問題。
劃分類型及特點
根據研究目的來劃分,土壤生態學分為理論土壤生態學和套用土壤生態學。前者主要研究土壤生態系統中的各類生態現象(如土壤生物的區系組成、土壤生物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土壤生物與環境因子之間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如能流、物流等)所遵循的總體規律。後者主要是根據土壤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和解決區域性或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為生產實踐等提供可行的手段和途徑。二者相互促進,使土壤生態學得以迅速發展。
根據研究對象的組織水平劃分,土壤生態學可分為土壤生物個體生態學、生物群落(體)生態學和生態系統生態學三個層次。土壤生物個體生態學主要研究土壤生物與土壤肥力及環境要素的相互關係。土壤生物群落生態學主要研究土壤生物群落的區系組成、結構和功能等。前兩者是20世紀80年代以前土壤生態學的主要研究內容,也是土壤系統生態學研究的基礎。20世紀80年代以來,土壤生態系統的研究已成為土壤生態學的主流,土壤生態系統生態學幾乎成了土壤生態學的代名詞。
根據研究對象的性質劃分,土壤生態學可分為森林土壤生態學、農田土壤生態學、草原土壤生態學、濕地土壤生態學、旱地土壤生態學、稻田土壤生態學、污染土壤生態學等。根據土壤性質劃分,土壤生態學可分為紅壤生態系統生態學、黃壤生態系統生態學、棕壤生態系統生態學等。根據研究對象的時空尺度還可進一步劃分出庫區土壤生態學、流域土壤生態學等。可見,土壤生態學的理論體系和研究領域是相當廣泛的,儘管許多研究尚未展開,卻非常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