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6,051畝(其中:水田1,636畝,旱地4,415畝),人均耕地3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洋芋等作物;擁有林地38,252 畝;水面面積1,715畝,其中養殖面積25畝;荒山荒地10,291畝,其他面積16,386畝。有石英沙等資源。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7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78萬元,占總收入的31%;畜牧業收入345萬元,占總收入的60%(其中,年內出欄肉豬857頭,肉牛301頭);林業收入4萬元,占總收入的0.7%;第二、三產業收入41萬元,占總收入的7.8%;工資性收入3萬元,占總收入的0.5%。農民人均純收入1718元,農民收入以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31人(占勞動力的10%),在省內務工67人,省外務工64。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10年養殖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4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60%。
人口衛生
截止2010年底,該村有農戶424戶,共鄉村人口2051人,其中男性1065人,女性986人。其中農業人口1938人,勞動力1236人。該村是漢族、傈僳族、景頗族混居地,其中漢族993人,僳僳族676人,景頗族269人。
到2010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998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100%;享受低保666人(人員名單附後),五保戶6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村衛生所面積為6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2.5公里。該村沒有公廁,沒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1個,人畜混居的農戶424戶,占農戶總數的100%。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1,123平方米,擁有教師12人,在校學生466人,距離昔馬鎮華僑中學3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66人,其小學生350人,中學生116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2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基層組織
截止2010年底,該村共有黨員44人,少數民族黨員26人,其中男黨員41人、女黨員3人。有團員114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組成,下設黃傘坡、蚌林、大寨等7個村民小組。
新農村建設
2010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教育工作、醫療衛生等方面存在困難和問題。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種植業:種植草果1000畝,種植茶葉2250畝。基礎設施建設:(1)農田水利,計畫投入67萬元維修香山溝、碾子溝、李發溝、蒼鋪塘溝、新瓦卡溝,進一步改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確保農田實現旱澇保收。(2)人畜飲水,計畫投資6萬元改造杉木籠人畜飲水工程。(3)交通,計畫投資150萬元修通昔馬至銅壁關塘梨壩彈石路面工程。
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0年的1718元增加到571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