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堡石龍寺

此期間,石龍寺曾兩度遭到火焚,後殿化為灰燼。 民國26年,團堡民眾復建後殿,石龍寺恢復原貌,外形完整,保存至今,是恩施州保存得最完整的唯一古廟。 1987年,石龍寺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升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堡集鎮坐落於高山盆地,有利川東大門之稱,這裡有318國道、滬渝高速公路、宜萬鐵路貫穿全境,這裡東有“利川要隘”石板嶺,西有“玉筆朝天”金字山,南有昂首奮蹄的馬鬃嶺,北有峽谷險灘雪照河。鎮的後山山有修建於明朝洪武初年(1368年)的石龍寺,離鎮東5公里處有宜影塔,離鎮西2公里處有7層高聳的培風塔,兩塔皆修建於清代道光年間。現在石龍寺屬於省級文物,正在申報國家級保護。獨特的古建築遺存,使團堡寺從清代起就商貿發達,如今的集鎮也以一寺兩塔而遐邇州市內外,其深厚的歷史淵源、豐富的文化積澱,彰顯出團堡豐蘊的歷史與文化的合璧。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1369年)高僧慧明從四川追尋龍脈至此,登山小山,連聲贊曰:“龍潛此也。”即化緣募捐修廟。耗時三年,落成之日,一黃龍率金龜、金蛙從天而降,徑直撲入正殿前池內,對佛像盤曲而臥,化為石像,拱視正殿。高僧慧明率眾僧對天禮拜,取廟名為“石龍寺,”此後,石龍屢屢顯靈,“每值歲旱,鄉民輒聚禱於前,甘霖立沛,傳曰:‘此寺有功德於民’。”
寺分三殿,總建築面積為1050平方米,四周條石砌基,火磚砌牆,殿內木質結構,廊柱雄立,“神像森列”,圖案雕刻,精工細緻;人物造型,栩栩如生。額樓刻魚樵耕讀圖案,山牆繪古典神話故事,日裡暮間,鍾鳴磬鼓,聲傳十里,香火鼎盛。清末進士張定遠來寺遊覽,觀此氣勢,隨口賦詩七絕一首:“怪石崢嶸幻作龍,飛身凌駕白雲中;不是老衲吟雕琢,早乘風雷上九重。”
清同治年間,廩生冉有恆改寺廟為義學,玉皇閣上懸“從龍書院”大匾。此期間,石龍寺曾兩度遭到火焚,後殿化為灰燼。光緒五年,施南知府王庭楨“毀義學及書院”,復名石龍寺。民國26年,團堡民眾復建後殿,石龍寺恢復原貌,外形完整,保存至今,是恩施州保存得最完整的唯一古廟。可惜殿內設施,幾度遭受各民黨返動派破壞,又遭“紋革”炮火劫掠,石龍被斬頭切尾,龜、蛙亦頭破肢殘,木雕盡數摧毀,僅倖存木雕一尊,石雕16幅,石碑25塊,石刻對聯二幅。1987年,石龍寺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升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中引言摘自《石龍寺碑記》)團堡鎮的一寺兩塔不僅是風景,而是 團堡一枝獨秀的古建築文化,更是詩詞楹聯打造出的團堡古建築文化,才使石龍寺、宜影塔、培風塔深入人心,得到人們的喜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