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供求矛盾

圖書供求矛盾

圖書供求矛盾 ,圖書供應量大於或小於需求量所造成的不適應。書店經營的圖書是商品,商品的兩重性──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對立,是圖書供求矛盾產生的根本原因。

圖書供求矛盾

正文

圖書供求矛盾  圖書商品的流通過程,就是它的物質形態(圖書)與價值形態(貨幣)在交換中不斷運動變化的過程。在這個運動變化過程中充滿著矛盾。如果發行企業的圖書銷售不出去,發生供大於求的現象,則物質形態轉化不成預期的價值形態,因而形成圖書積壓。如果讀者不能從發行企業購買到圖書,發生供不應求的現象,則價值形態轉化不成物質形態,因而形成脫銷。積壓與脫銷,是圖書供求矛盾的具體表現。
圖書的供應與需求,是同商品經濟相聯繫的一對經濟範疇。按照圖書發行目標和讀者的要求來說,圖書的供應,應該大約相當於一種書出版發行量的總和;圖書的需求, 應該大約相當於同一種書的讀者購買量的總和。這兩個總和作為統一體的兩個方面互相發生作用,反映了發行企業和讀者雙方的買賣關係。
供應稱賣方,需求稱買方。賣、買雙方均要求對方在量的方面與自己相適應。例如,供應作為賣方可向市場提供某書 1萬冊,它希望社會需求也恰恰購買 1萬冊,從而與自己的供應量相適應。社會需求作為買方,則要求賣方提供某書的數量與自己的購買量相適應。但這個量具有伸縮性和不確定性,賣方對這個“變數”很難事先弄清楚。作為總體的買方,當然也不知道賣方究竟供應多少。供應和需求始終力圖互相適應,但從來不會完全適應。如果有適應的話,也是暫時的、相對的、有條件的。而不適應則是經常的、絕對的、普遍的。不適應就是矛盾,圖書供求的適應與不適應,貫穿於矛盾運動過程的始終。
圖書供求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需求,供應必須緊跟需求,適應需求。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需求也可能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國營書店對某些重點品種,如課本、教材、重要文獻的需求,可以依靠社會力量進行全國調查統計,在特定時間內使供求達到相對適應。但就多數品種來說,由於形成需求的諸因素處於動態變化過程中,不可能進行全面調查統計,供應不是多了就是少了。
解決供求矛盾的途徑只能由市場調節。通過試銷,了解需求趨勢,酌量儲備,及時重印,不斷供應。印刷生產力愈發達,重印周期愈短,愈能使供應緊跟需求,彼此相對適應。
在圖書市場上,通常是供不應求,供過於求,供求相對適應這三種狀態同時並存。有些圖書,在此地供求相對適應,但在彼地不適應,可稱為圖書供求的“空間矛盾”;在這個時期相對適應, 過一個時期又不適應了,可稱為圖書供求的“時間矛盾”。在一定時期內,整個圖書市場的供應量與購買量的差距,可稱為圖書供應總量與需求總量的矛盾。解決這兩個總量的矛盾,要從解決圖書品種構成與需求構成之間的矛盾入手。
研究圖書供求矛盾的目的,就是具體探討各類圖書的供求特點、影響供求變化的因素,分析縮小供求差距的條件和途徑,促進圖書商品流通的良性循環。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