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限地下水(台)

圍限地下水(台)

埋藏於地表以下的水叫地下水。岩石和土中的空隙有大有小,空隙大的岩石以及卵石、粗砂,透水性能最好。這種岩層和土層,地下水容易進入空隙,就成為了含水層。相反,透水性能差的岩層和土層就是隔水層。地下水庫的邊界由周圍弱透水或完全不透水的基岩所圍限,埋藏在上下兩個隔水層之間,即為圍限地下水。上部隔水層(弱透水層)稱作隔水頂板,下部的隔水層(弱透水層)稱作隔水底板。隔水頂底板之間的距離為含水層厚度。

基本概念

圍限地下水(台) 圍限地下水(台)

圍限地下水,可以認為是地下水庫里的水。地下水庫的邊界由周圍弱透水或完全不透水的基岩所圍限,這種地下水庫,有的可能是全部與地表連通(無壓),也有的可能被不透水層或者弱透水層所覆蓋(承壓),有的面積分布廣闊,也有的由古河道砂石堆積而成,呈狹長帶狀。組成地下水庫的物質,主要是鬆散的堆積物或基岩,這些物質在水平及鉛直方向,有的比較均勻,有的則變換很大。

岩層透水性

岩層按其滲透性可分為透水層與不透水層,透水層是指那些,滲透性相當差的岩層,在一般的供排水中它們所能提供的水量微不足道,似乎可以看作隔水層;但是在發生越流時,由於驅動水流的水力梯度大且發生滲透的過水斷面很大(等於弱透水層分布範圍),因此相鄰含水層通過通過弱透水層交換的水量相當大,這時把它稱作隔水層就不合適了。鬆散沉積物中裂隙稀少而狹小的岩層(如砂質頁岩、泥質粉砂岩等)都可以歸入弱透水層之列。飽含水的透水層便是含水層,不透水層通常稱為隔水層。嚴格的說,自然界不存在絕對不發生滲透的岩層,在利用與排除地下水的實際工作中區分含水層與隔水層,應當考慮岩層所能給出水的水量大小是否具有實際意義。

地下水賦存狀態

圍限地下水(台) 圍限地下水(台)

地下水這一名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地下水指賦存於地面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飽水帶中所有含於岩石空隙中的水均屬之。狹義的地下水僅指賦存於飽水帶岩土空隙中的水。

地下水的賦存特徵對氣含水量、水質時空分布有決定意義,其中最重要的是埋藏條件與含水介質類型。

所謂的地下水埋藏條件,是指含水岩層在地址剖面中所處的部位及受隔水層(弱透水層)限制的情況。

據此可將地下水分為包氣帶水,潛水及承壓水。按含水介質(空隙)類型,可將地下水區分位孔隙水、裂隙水、及岩溶水。孔隙水為山間盆地及平原鬆散沉積物深部的水;裂隙水為組成構造盆地,向斜構造或單斜斷塊的被掩覆的各類列席岩層中的水;岩溶水為組成構造盆地,向斜構造或單斜斷塊的被掩覆的岩溶化岩層中的水。

圍限地下水狀態

承壓水:充滿於兩個隔水層(弱透水層)之間的含水層中的水,叫作承壓水,承壓水含水層上部的隔水層(弱透水層)稱作隔水頂板,下部的隔水層(弱透水層)稱作隔水底板。隔水頂底板之間的距離為承壓含水層厚度。

承壓性是承壓水的一個重要特徵,含水層中心部分埋沒於隔水層之下,為承壓區,由於來自出露區地下水的靜水壓力作用,承壓區含水層不但充滿水,而且含水層頂面的水承受大氣壓強以外的附加壓強。當鑽孔揭穿隔水頂板時,鑽孔中的水位將上升到含水層頂部以上一定高度才靜止下來。鑽孔中靜止水位到含水層頂面之間的距離稱為承壓高度。

在自然與人為條件下,潛水與承壓水經常處於相互轉化之中。除了構造封閉條件下與外界沒有聯繫的承壓含水層外,所有承壓水最終都是由潛水轉化而來;或由於補給區的潛水側向流入,或通過弱透水層接受潛水的補給。孔隙含水系統中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隔水層,只有作為弱透水層的粘性土層。對於孔隙含水系統,承壓水與潛水的轉化更為頻繁。

地下水運動的基本定律和參數

達西定律:法國科學家通過大量實驗得到的線性滲透定律。

水力梯度:可以理解為水流過單位長度滲透途徑為克服摩擦阻力所耗失的機械能;滲透係數為水力梯度等於1時的滲透流速。滲透係數越大,滲透流速越大,滲透係數越大,岩石的透水能力越強。

絕大多數情況下,地下水的運動都符合線性滲透定律,因此達西定律時定性分析各種水溫地質過程的重要依據。

地下水相關測量

運用測鍾,電池水位計,自動水位記錄儀等進行水位測定;

包括滲水試驗,注水試驗,抽水試驗,壓水試驗等方法進行滲透係數的測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