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儲備因素分析法

國際儲備因素分析法又可稱儲備需求函式是指在確定國際儲備需求量時,對多種因素進行綜合考慮並將其引入儲備需求模型的分析方法。在具體分析過程中,通常對影響一國儲備需求的多種因素進行回歸以及相關分析,以構成儲備需求函式。

埃尤哈模型

1976年,埃尤哈發表《欠已開發國家對國際儲備的需求:一種可分配的滯後闡述》的論文,建立了開發中國家的儲備需求模型。對模型參數的估計表明,欠已開發國家的儲備需求與預期出口收入、進口收入的變動率、持有外匯資產的利率和一國經濟的開放程度呈正相關關係。埃尤哈模型將前二期儲備需求量對本期儲備需求的影響考慮進來,這較其他模型是一種理論上的進步。尤為重要的是,運用實際數據對儲備需求函式的檢驗取得了比較滿意的結果。因此它可以被認為是比較成功的儲備需求模型。總之,因素分析法比較全面地考慮了影響儲備需求的諸多因素,並將對儲備需求量的測算從粗略轉向精確的定量,但它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多元回歸方程要求式中諸變數彼此獨立不相關,但在儲備需求模型中,這個條件往往得不到滿足,如果單純為了滿足這一條件而將彼此相關的變數從模型中去除,則模型中包含的要素又不夠全面。

弗倫克爾模型

1974年,弗倫克爾在《已開發國家與欠已開發國家對國際儲備的需求》一文中構建了儲備需求模型。他通過對已開發國家與欠已開發國家的儲備需求進行對比,目的在於檢驗兩類國家在儲備需求函式的結構上是否存在差異性。弗倫克爾認為,已開發國家與欠已開發國家儲備需求函式的影響變數大致相同。對儲備需求函式的參數進行估計時,弗倫克爾發現儲備需求量與平均進口傾向、國際收支變動率、進口水平之間呈正相關關係。就已開發國家與欠已開發國家的參數進行比較,二者存在明顯不同,計算結果表明:欠已開發國家的儲備需求對國際交易額變動的彈性大於已開發國家,對國際收支變動的反應小於已開發國家。

弗蘭德斯模型

1971年,弗蘭德斯在《國際儲備的需求》一文中就開發中國家儲備需求建立了一個儲備需求模型。弗蘭德斯需求函式是在儲備需求與各種影響因素之間建立的理論模型。這些影響因素包括:一定時期內一國官方外匯儲備與國際清償力的平均比率、儲備變動率、消脹的GNP增長率、本幣貶值程度、人均GNP占美國人均GNP的百分比和出口變動率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