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興衰探源:經濟成長、滯脹與社會僵化

國家興衰探源:經濟成長、滯脹與社會僵化

《國家興衰探源:經濟成長、滯脹與社會僵化》是美國經濟學家曼庫爾·奧爾森創作的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82年。 該書中,作者認為允許自由地建立各種組織而又長期沒有動亂和入侵的國家,其經濟成長受分利集團的阻礙或危害也就更嚴重;極權主義政府或外來人侵者削弱或廢除了分利集團的那些國家,在建立了穩定或自由的法律秩序之後,其經濟就會相當迅速地增長。 《國家興衰探源》被翻譯成法、日、意、德、中、瑞典文等多國文字。 該書中考察分利集團對經濟社會的影響的分析方法不僅適用於西方社會,對於研究東方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

內容簡介

國家為什麼會有興衰,不同的國家為什麼會有不同的經濟成長速度,同一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為什麼發展有快有慢。奧爾森從分利集團及其影響的角度對上述問題做出了解釋。

奧爾森根據自己對不同歷史時期世界各國發展狀況的考察和研究得出結論:允許自由地建立各種組織而又長期沒有動亂或入侵的國家,其經濟成長受到分利集團的阻礙和危害也就更嚴重;極權主義政府或外來人侵者削弱或廢除了分利集團的那些國家,在建立了穩定或自由的法律秩序之後,其經濟就會相當迅速地增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衰落和日本、西德奇蹟般的增長就是上述結論的有力例證。作者指出,分利集團的數目及其成立時間的長短同經濟成長具有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負相關關係。作者進一步指出,像行會、工會、卡特爾以及院外活動集團等這樣一些分利集團之所以會阻礙經濟成長,主要是由於這些特殊利益集團具有排他性,它們阻礙了技術進步、資源的流動與合理配置,降低了生產經營活動的報酬,提高了利用法律、政治與官僚主義討價還價等活動的報酬,提高了社會交易成本而降低了社會經濟效益;也就是說,希望採取集體行動以增加其收入的分利集團不會關心社會總收益的下降或公共損失,因而分利集團的活動不是增加社會總收入而是減少社會總收人,與其說它們是“分蛋糕”,不如說它們是有破壞性後果的“搶瓷器”。傳統經濟學理論無法作出完滿解釋的“滯脹、失業和經濟周期”也可從分利集團理論的角度得到合理的解釋:分利集團決策緩慢,使決策日程愈益紛繁,從而引起工資和價格“黏性”,社會壟斷性增加,市場無法出清,從而導致失業增加,社會總收入減少,需求下降,最後導致經濟的衰退和蕭條。

作品目錄

前言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西方已開發國家
第一章 問題的提出與答案的判別標準第五章 管轄權統一與對外貿易
第二章 邏輯方法第六章 不平等、歧視與發展
第三章 推論第七章 滯脹、失業與經濟周期:總量經濟學的進化論方法

創作背景

1982年,奧爾森試圖採用集體行動和分利集團的理論來分析國家興衰的根源,從而著成《國家興衰探源:經濟成長、滯脹與社會僵化》一書。

作品思想

該書的基本理論主要包括以下9個推論:

1.不存在這樣的國家:其中所有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都可能組成平等的集團並通過全面協商而獲得最優的結果。

2.凡邊界不變的穩定社會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將出現愈來愈多的集團和組織。

3.“ 小型 ” 集團的成員具有較強的組織集體行動的能力,而這種優勢隨著社會穩定時間的延長而遞減。

4.總的說來,社會中的特殊利益組織或集團會降低社會效率和總收入,並使政治生活中的分歧加劇。

5. 廣泛性組織一般都傾向於促使其所在的社會更加繁榮昌盛,並力圖在為其成員增加收入份額的同時,儘可能地減輕其額外負擔,從而只有當國民收入再分配中所產生的利益與由此引起的全社會損失相比較大時,才支持這種再分配行動。

6.分利集團進行決策較其中的個人與企業決策遲緩,從而使議事及協商日程擁擠;其決策多半傾向於固定價格而不固定數量。

7. 分利集團使全社會採用新技術延緩以及在生產情況變化時阻礙重新分配資源,從而降低了經濟成長率。

8.當分利集團發展到足以取得成功的規模時,它必然採取排他性的政策,並力圖使其成員限制在收入相近與貢獻相近的範圍之內。

9.分利集團的擴大將增加法律的繁文縟節,強化政府的作用,造成協定的複雜性,並改變社會演化的方向。

奧爾森利用集體行動的邏輯分析了國家興衰的原因,具有廣泛的解釋力。他把集團內的個人行為邏輯推廣到集體內組織與組織之間,分析集團與集團的行動。他認為,在總的利益格局中,每個集團都不會為增加其總利益而自願付出成本與代價,那樣最終所得到的利益極其微小,而是會千方百計地去分割現有更大的利益份額。它們不是想辦法“做大蛋糕”,而是採取一切辦法從“既定的蛋糕”中分得更大的份額。於是它們都只具有分利性,進而引發嚴重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後果,造成國家的衰退。對於滯漲、失業、經濟周期的問題,奧爾森在對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甄別的基礎上,力圖提出具有創建性的見解。他仍然從分利集團的角度進行解釋:分利集團決策緩慢,使得工資和價格“黏性”,社會壟斷性增加,市場無法出清,從而導致失業增加、社會總收入減少、需求下降,最後導致經濟的衰退和蕭條。

奧爾森在對利益集團的研究中還發現了一些行為特例。初看之下,瑞典和挪威這兩個國家的經驗似乎與該書的理論相悖。因而,奧爾森提出了“狹隘特殊利益集團”與“廣泛性特殊利益集團”,並指出其兩者的根本區別:前者的自身利益與社會的繁榮關係不大,因而存在通過損害社會利益來提高自身利益的強烈激勵,後者自身利益與社會的繁榮緊密相關,因而在爭取收入再分配時比較有節制,注意減少對社會利益的危害。瑞典和挪威的工會組織與英美的行業性工會組織不同,這些工會組織是全國性的,涵蓋面很廣,屬於“廣泛性特殊利益集團”,對巨觀經濟有明顯而直接的影響。因此,它們在採取行動時會對國家利益比較照顧,使得兩國取得了較快的經濟成長率。

除了解釋廣泛的經濟現象之外,分利集團理論對一些社會問題、政治問題也具有極強的解釋力。例如,奧爾森所提到的族內通婚制度,一般認為這是一種社會現象,應該用社會、文化等理論來解釋。但奧爾森認為,這有深刻的經濟原因,並利用相容性和排外性集團理論對此進行了解釋,極大地推進了對於這一問題的認識。

然而,奧爾森在分析中過於強調特殊利益集團對經濟成長和經濟發展的消極影響,對其積極影響提及甚少。奧爾森只分析了國家衰退的原因而沒有分析國家興起的原因,他的分析是利用分利集團理論來說明導致國家衰退的特殊利益集團的消極影響,忽略了討論特殊利益集團對經濟發展和經濟成長的積極作用。

作品影響

該書對分利集團的分析,尤其是其中9個推論,一環緊扣一環,邏輯性很強,解釋力也很明顯。因此一經提出,便在經濟學界、政治學界以及歷史學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出版信息

中文譯本

書名ISBN出版社出版時間
國家興衰探源:經濟成長、滯漲與社會僵化9787100027434商務印書館1999-12-1

作者簡介

曼瑟爾·奧爾森,美國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1932年生於美國北達科他州的一個農場主家庭,1954年獲得北達科他州州立大學的理學士學位。隨後到牛津大學學習,受到英國經濟學家約翰·希克斯和羅伊·哈羅德經濟思想的影響,1960年獲得文學碩士學位。1961年進入哈佛大學,師從保羅·薩繆爾森和羅伯特·索洛等,作為空軍中尉服役期間,在沒有指導老師的情況下,他完成了博士論文,並於1963年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奧爾森以集體行動的內在矛盾和固有邏輯為基礎,以分析利益集團的影響及其作用機理為主線,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闡釋經濟成長和國家興衰,提出了一種獨特的分析經濟社會發展的理論框架,在西方經濟學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的主要論著包括《集體行動的邏輯》(1965)、《國家興衰探源》(1982)、《權利與繁榮》(2000)、《戰時短缺經濟學》(1963)、《一份準備中的報告》(1969)、《沒有增長的社會》(1974)和《健康護理經濟學新方法》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