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

政策全文

關於印發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 規劃(2015-2025年)的通知

發改高技[2015]2429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畫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改革委、財政廳(局)、國防科技工業管理部門:

為全面推進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健康快速發展,促進空間資源規模化、業務化、產業化套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防科工局會同有關部門研究編制了《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已經國務院同意。現印發你們,請結合實際,以改革為動力,以創新為引領,探索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市場化、商業化發展新機制,支持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和套用開發,積極開展區域、產業化、國際化及科技發展等多層面的遙感、通信、導航綜合套用示範,加強跨領域資源共享與信息綜合服務能力,加速與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及其他新技術、新套用的融合,促進衛星套用產業可持續發展,提升我國空間基礎設施全面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和能力。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 政 部

國防科工局

2015年10月26日

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 年)

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是指利用空間資源,主要為廣大用戶提供遙感、通信廣播、導航定位以及其他產品與服務的天地一體化工程設施,由功能配套、持續穩定運行的空間系統、地面系統及其關聯繫統組成。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既是信息化、智慧型化和現代化社會的戰略性基礎設施,也是推進科學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創新驅動的重要手段和國家安全的重要支撐。加快建設自主開放、安全可靠、長期連續穩定運行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為全面推進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健康快速發展,實現空間資源規模化、業務化、產業化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和相關總體要求,制定本規劃。

一、現狀與形勢

(一)全球空間基礎設施加速升級換代。

目前,全球空間基礎設施已進入體系化發展和全球化服務的新階段。衛星遙感向地球整體觀測和多星組網觀測發展,逐步形成立體、多維、高中低解析度結合的全球綜合觀測能力;衛星通信廣播各類業務趨於融合併向寬頻多媒體方向發展,下一代移動通信衛星星座正在加緊部署;衛星導航從美國主導的單一 GPS(全球定位系統)時代邁向美國、俄羅斯、中國、歐洲四大全球系統和日本、印度兩大區域系統競相發展的新時代。全球衛星及套用產業快速增長,進入21世紀以來年均增長率保持 10%以上。發展和完善自主的空間基礎設施,日益成為已開發國家和地區追求空間領域領先、搶占經濟科技競爭制高點、發展新興產業、維護安全利益的戰略選擇。

(二)我國空間基礎設施正處於轉型發展關鍵期。

經過五十多年的建設,我國空間基礎設施發展已基本建成完整配套的航天工業體系,衛星研製與發射能力步入世界先進行列,資源、海洋、氣象、環境減災等遙感衛星已具備一定的業務化服務能力,固定通信廣播等衛星通信基本保障體系已建成,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提供區域服務,衛星套用成為國家創新管理、保護資源環境、提升減災能力、提供普遍信息服務以及培育新興產業不可或缺的手段。同時,我國空間基礎設施正處於轉型發展關鍵期,技術能力從追趕世界先進技術為主向自主創新為主轉變,服務模式從試驗套用型為主向業務服務型為主轉變,行業套用從主要依靠國外數據和手段向主要依靠自主數據轉變,發展機制從政府投資為主向多元化、商業化發展轉變。把握轉型發展機遇,加快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是適應發展需要、促進轉型升級、培育高端產業的重大戰略舉措。

(三)經濟社會發展對空間基礎設施建設需求迫切。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航天技術不斷進步,各領域、各部門對構建自主開放的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提出了更加廣泛和更為迫切的需要。國土、海洋、測繪、環境保護、民政、氣象、農業、林業、水利、地震、交通、統計、公安、能源、住房城鄉建設等領域對衛星遙感套用提出了多樣化、精細化、高時效性觀測需求,廣電、教育、文化、醫療、通信、交通、外交、應急救災等領域對衛星通信廣播電視套用提出了廣覆蓋、大容量、高安全的需求,公共安全、交通運輸、防災減災、農林水利、氣象、國土資源、環境保護、公安警務、測繪勘探、應急救援等領域,對衛星導航套用提出了更高精度、更多融合的創新服務需求。

(四)統籌建設我國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刻不容緩。

無論是支撐能源資源開發、糧食安全、海洋權益維護、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國家重大戰略,服務國土資源、防災減災、環境保護、農林水利、交通運輸等國民經濟重要領域的廣域精細化套用,還是滿足文化、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的高品質普遍信息服務和信息消費的迫切需求,都高度依賴於持續穩定運行的空間基礎設施發展。隨著我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推進,加快統籌建設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提升我國航天產業競爭新優勢的要求日益緊迫。

二、指導思想與發展原則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面向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機遇,避免重複規劃建設,以統籌超前規劃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支撐,以機制改革為動力,以滿足需求、提升套用效能和促進產業發展為根本目的,以協調集約建設、體系化發展和高效服務為主線,繼承與發展並重、公益與商業服務並舉,制定完善政策法規、創新發展模式、夯實產業基礎,加速構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體系,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二)發展原則。

1、服務套用,統籌發展。

堅持服務用戶,統籌需求和能力、建設和套用、技術和產業、當前和長遠發展,建立一星多用、多星組網、多網協同、數據集成服務的相關機制,充分利用國內外資源,優先滿足戰略性和共性需求,合理滿足先導性和專用需求,鞏固加強骨幹衛星業務系統,按需發展新型業務系統,大力推進業務化套用。

2、創新驅動,自主發展。

堅持自主創新,著力突破核心關鍵技術,注重發展新技術、新系統和新套用模式,發揮科技的支撐與引領作用,實現技術研發與業務套用的有效銜接,有序推進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和升級換代,不斷滿足新需求,形成主導發展能力。

3、天地協調,同步發展。

堅持天地一體化發展,空間系統與地面系統同步規劃、同步研發、同步建設、同步使用,最佳化衛星載荷配置與星座組網,合理布局地面系統站網與數據中心,加強套用支撐服務能力和業務套用能力建設,提升系統整體效能。

4、政府引導,開放發展。

堅持國家頂層規劃和統籌管理,制定完善衛星製造及其套用國家標準、衛星數據共享、市場準入等政策法規,建立健全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運行、共享和產業化發展機制。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形成政府引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國際合作的多元化開放發展格局,積極推進商業化和國際化發展。

(更多內容請點擊參考資料頁面連結)

內容解讀

10月29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和國防科工局聯合下發了《關於印發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的通知》,要求以改革為動力,以創新為引領,探索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市場化、商業化發展新機制,支持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的套用開發,積極開展區域、產業化、國際化及科技發展等多層面的遙感、通信、導航綜合套用示範,加強跨領域資源共享與信息綜合服務能力,加速與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及其他新技術、新套用的融合,促進衛星套用產業可持續發展,提升我國空間基礎設施全面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和能力。

《規劃》認為,當前,全球空間基礎設施加速升級換代,我國空間基礎設施正處於轉型發展關鍵期,同時經濟社會發展對空間基礎設施建設需求迫切,因此,統籌建設我國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刻不容緩。

《規劃》的發展目標是分階段逐步建成技術先進、自主可控、布局合理、全球覆蓋, 由衛星遙感、衛星通信廣播、衛星導航定位三大系統構成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滿足行業和區域重大套用需求,支撐我國現代化建設、國家安全和民生改善的發展要求。

對於衛星遙感系統的發展,《規劃》指出,將按照一星多用、多星組網、多網協同的發展思路,根據觀測任務的技術特徵和用戶需求特徵,重點發展陸地觀測、海洋觀測、大氣觀測三個系列,構建由七個星座及三類專題衛星組成的遙感衛星系統,逐步形成高、中、低空間解析度合理配置、多種觀測技術最佳化組合的綜合高效全球觀測和數據獲取能力。統籌建設遙感衛星接收站網、數據中心、共享網路平台和共性套用支撐平台,形成衛星遙感數據全球接收與全球服務能力。在政策措施方面,《規劃》指出,要研究制定規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管理、建設、運行、套用的相關政策和國家衛星遙感數據政策,建立和完善政府購買商業衛星遙感數據及服務的政策措施,逐步開放空間解析度優於0.5米級的民用衛星遙感數據,促進衛星數據開放共享和高效利用。

對於衛星通信廣播系統,《規劃》指出,要面向行業及市場套用,以商業化模式為主,保障公益性發展需求,主要發展固定通信廣播衛星和移動通信廣播衛星,同步建設測控站、信關站、上行站、標校場等地面設施,形成寬頻通信、固定通信、電視直播、移動通信、移動多媒體廣播業務服務能力,逐步建成覆蓋全球主要地區、與地面通信網路融合的衛星通信廣播系統,服務寬頻中國和全球化戰略,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對於衛星導航定位系統,《規劃》指出,衛星導航空間系統和地面系統建設已納入中國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統一規劃和組織實施。到2020年,將建成由35顆衛星組成的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形成優於10米定位精度、20納秒授時精度的全球服務能力。

此次三部委聯合下發的《規劃》中,同樣提出了推動多元化投資和產業化套用的政策措施,支持民間資本投資衛星研製和系統建設,增強發展活力;支持各類企業開展增值產品開發、運營服務和產業化套用推廣,形成基本公共服務、多樣化專業服務與大眾消費服務互為補充的良性發展格局。在落實投資主體方面,《規劃》強調,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防科工局要會同有關部門,根據規劃任務的性質,研究落實相應的投資主體。科研、公益類衛星及地面系統建設運行以國家投資為主,公益與商業兼顧類項目實行國家與社會投資相結合,商業類項目以社會投資為主。加快落實實施主體和項目法人,鼓勵並支持有資質的企業投資建設規劃內的衛星,積極推進公益類衛星的企業化運營服務。

構建衛星遙感、通信廣播和導航定位三大系統

通過跨系列、跨星座衛星和數據資源組合套用、多中心協同服務的方式,提供多類型、高質量、穩定可靠、規模化的空間信息綜合服務能力,支撐各行業的綜合套用。

(一)衛星遙感系統。

按照一星多用、多星組網、多網協同的發展思路,根據觀測任務的技術特徵和用戶需求特徵,重點發展陸地觀測、海洋觀測、大氣觀測三個系列,構建由七個星座及三類專題衛星組成的遙感衛星系統,逐步形成高、中、低空間解析度合理配置、多種觀測技術最佳化組合的綜合高效全球觀測和數據獲取能力。統籌建設遙感衛星接收站網、數據中心、共享網路平台和共性套用支撐平台,形成衛星遙感數據全球接收與全球服務能力。

1、空間系統建設。

主要包括陸地觀測衛星系列、海洋觀測衛星系列、大氣觀測衛星系列。

(1)陸地觀測衛星系列。

面向國土資源、環境保護、防災減災、水利、農業、林業、統計、地震、測繪、交通、住房城鄉建設、衛生等行業以及市場套用對中、高空間解析度遙感數據的需求,兼顧海洋、大氣觀測需求,充分利用資源衛星、環境減災小衛星星座以及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等技術基礎,進一步完善光學觀測、微波觀測、地球物理場探測手段,建設高解析度光學、中解析度光學和合成孔徑雷達(SAR)三個觀測星座,發展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不斷提高陸地觀測衛星定量化套用水平。

高解析度光學觀測星座。圍繞行業及市場套用對基礎地理信息、土地利用、植被覆蓋、礦產開發、精細農業、城鎮建設、交通運輸、水利設施、生態建設、環境保護、水土保持、災害評估以及熱點區域應急等高精度、高重訪觀測業務需求,發展極軌高解析度光學衛星星座,實現全球範圍內精細化觀測的數據獲取能力。

中解析度光學觀測星座。圍繞資源調查、環境監測、防災減災、碳源碳匯調查、地質調查、水資源管理、農情監測等對大幅寬、快速覆蓋和綜合觀測需求,建設高、低軌道合理配置的中解析度光學衛星星座,實現全球範圍天級快速動態觀測以及全國範圍小時級觀測。

合成孔徑雷達(SAR)觀測星座。圍繞行業及市場套用對自然災害監測、資源監測、環境監測、農情監測、橋隧形變監測、地面沉降、基礎地理信息、全球變化信息獲取等全天候、全天時、多尺度觀測,以及高精度形變觀測業務需求,發揮SAR衛星在複雜氣象條件下的觀測優勢,與光學觀測手段相互配合,建設高低軌道合理配置、多種觀測頻段相結合的衛星星座,形成多頻段、多模式綜合觀測能力。

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圍繞地震、防災減災、國土、測繪、海洋等行業對地球物理環境變化監測需求,發展電磁監測與重力梯度

測量等技術,形成地球物理場探測能力,服務地震預報研究、全球大地基準框架建立等套用。

(2)海洋觀測衛星系列。

服務我國海洋強國戰略在海洋資源開發、環境保護、防災減災、權益維護、海域使用管理、海島海岸帶調查和極地大洋考察等方面的重大需求,兼顧陸地、大氣觀測需求,發展多種光學和微波觀測技術,建設海洋水色、海洋動力衛星星座,發展海洋監視監測衛星,不斷提高海洋觀測衛星綜合觀測能力。

海洋水色衛星星座。圍繞海洋資源開發、生態監測、污染控制以及大尺度變化監測等套用,對海水葉綠素、懸浮泥沙、可溶性有機物以及赤潮、綠潮等海洋水色環境要素的大幅寬、全球快速覆蓋觀測需求,發展高信噪比的可見光、紅外多光譜和高光譜等觀測技術,建設上、下午星組網的海洋水色衛星星座,提高觀測時效性。

海洋動力衛星星座。圍繞海洋防災減災、資源開發、環境保護、海洋漁業、海上交通運輸等套用,對海面高度、海面風場、海浪、海水溫度、海水鹽度等海洋動力環境要素的高精度獲取需求,發展微波輻射計、散射計、高度計等觀測技術,建設海洋動力衛星星座。

海洋環境監測衛星。圍繞海域環境監測、海域使用管理、海洋權益維護和防災減災等套用對全天時、全天候、近實時監測需求,發展高軌凝視光學和高軌SAR技術,並結合低軌SAR衛星星座能力,實現高、低軌光學和SAR聯合觀測。

(3)大氣觀測衛星系列。

面向各行業及大眾套用對氣象預報、大氣環境監測、氣象災害監測以及全球氣候觀測、全球氣候變化應對等大氣觀測需求,兼顧海洋、陸地觀測需求,發展完善大尺度的主被動光學、主被動微波等探測能力,建設天氣觀測、氣候觀測2個衛星星座,同時建設大氣成分探測衛星,與世界氣象組織的相關衛星數據融合共享,形成完整的大氣系統觀測能力。

天氣觀測衛星星座。圍繞天氣精確預報、氣象災害預報需求,發展高軌高時間解析度觀測能力,通過光學、微波衛星組網,實現國土及周邊區域天氣分鐘級觀測能力。

氣候觀測衛星星座。圍繞氣候變化、氣象災害、數值天氣預報等常態化監測需求,發展全球覆蓋、多手段綜合觀測能力,建設由上、下午星和晨昏星組成的氣候觀測衛星星座。

大氣成分探測衛星。圍繞大氣顆粒物、污染氣體和溫室氣體探測需求,發展高光譜、雷射、偏振等觀測技術。

2、地面系統建設。

地面系統主要包括遙感衛星接收站網、數據中心、共性套用支撐平台、共享網路平台。按照高效組網、協同運行、集成服務的要求,利用地面系統現有資源,統籌建設接收站網等地面設施,積極拓展境外建站,實現多站協同運行,統籌陸地、海洋、氣象衛星數據中心服務,綜合滿足各領域業務需求。

(1)接收站網。

統籌相關需求,推進陸地、海洋、大氣觀測衛星數據協調接收,在充分利用已有資源基礎上,新建國內和極地等靜軌、極軌接收天線,以及海上移動接收設施,實現全球數據的多站協同、一體化接收。

(2)數據中心。

充分利用已有基礎,統籌建設遙感衛星任務管理以及數據處理、存儲、分發服務的基礎設施,實現陸地、海洋、氣象衛星數據中心的相互支持、互為補充、互為備份,推進衛星、數據、計算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共享。

(3)共性套用支撐平台。

共性套用支撐平台包括定標與真實性檢驗場網、共性技術研發公共支撐平台。定標與真實性檢驗場網協調各類衛星與數據產品服務需求,開展建設與運行,實現資源和數據的共享共用。定標場網結合星上定標、數字定標、交叉定標等多種手段,滿足各類載荷性能標定需求。真實性檢驗場網與各行業觀測系統緊密結合,主要依靠精度高、數據長期穩定的觀測站與試驗場組建。共性技術研發公共支撐平台主要針對標準規範、數據處理、共享服務、檢驗評價、仿真驗證、基礎資料庫等共性技術,建設架構開放、信息集成共享的技術研發支撐能力與共性技術試驗系統,有效促進共性技術服務與共享。

(4)共享網路平台。

建設共享網路平台,有效連線三大數據中心及各層次套用系統,及時發布衛星運行狀態和用戶觀測需求,高效利用各類計算與數據資源,廣泛共享套用產品及技術,為廣大用戶提供業務化服務支撐。

(二)衛星通信廣播系統。

面向行業及市場套用,以商業化模式為主,保障公益性發展需求,主要發展固定通信廣播衛星和移動通信廣播衛星,同步建設測控站、信關站、上行站、標校場等地面設施,形成寬頻通信、固定通信、電視直播、移動通信、移動多媒體廣播業務服務能力,逐步建成覆蓋全球主要地區、與地面通信網路融合的衛星通信廣播系統,服務寬頻中國和全球化戰略,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1、空間系統建設。

發展固定通信廣播和移動通信廣播衛星系列。

(1)固定通信廣播衛星系列。

建設固定通信、電視直播和寬頻通信三類衛星,為國土、周邊區域及全球重點地區提供固定通信廣播服務。

固定通信衛星。圍繞電信、廣播電視、海洋、石油等行業需求,在現有在軌衛星基礎上,加快發展固定通信衛星系統,保持固定通信業務能力持續提升。

電視直播衛星。為實現廣播電視直播到戶,在現有衛星基礎上,穩步發展電視直播衛星系統。

寬頻通信衛星。為實現遠程教育、遠程醫療、防災減災信息服務、農村農業信息化、國際化發展等雙向通信業務,發展寬頻通信衛星系統,具備衛星廣播影視和數字發行服務能力。

(2)移動通信廣播衛星系列。

建設移動通信、移動多媒體廣播兩類衛星,基本實現移動通信業務的全球覆蓋及移動多媒體廣播業務的國土覆蓋。

移動通信衛星。按照先區域、後全球的安排,建設移動通信衛星系統。建設區域移動通信衛星系統,開展行業和個人的語音、信息服務。在此基礎上,建設全球移動通信衛星系統,基本實現全球移動通信覆蓋。

移動多媒體廣播衛星。為實現電信、廣播電視、交通運輸、應急減災等行業移動多媒體廣播,發展移動多媒體廣播衛星系統。

此外,研製數據採集衛星(DCSS)技術驗證系統。

2、地面系統建設。

根據空間系統發展需要,依託現有站網資源,對現有各類地面設施進行必要的更新改造,同步建設測控站、信關站、上行站、標校場等地面設施,充分發揮衛星系統效能。

(三)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衛星導航空間系統和地面系統建設已納入中國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統一規劃和組織實施。到2020年,建成由35顆衛星組成的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形成優於10米定位精度、20納秒授時精度的全球服務能力。

根據《國家衛星導航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所確定的發展目標和任務,結合中國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積極提高北斗系統地面套用服務能力。統籌部署北斗衛星導航地基增強系統,整合已有的多模連續運行參考站網資源,建設國家級多模連續運行參考站網,提升系統增強服務性能,具備我國及周邊區域實時米級/分米級、專業厘米級、事後毫米級的定位服務能力。綜合集成地理信息、遙感數據、建築、交通、防災減災、水利、氣象、環境、區域界線等基礎信息,建立全國性、高精度的位置數據綜合服務系統。建設輔助定位系統,實現重點區域和特定場所室內外無縫定位。

五、超前部署科研任務

面向未來,瞄準國際前沿技術,圍繞制約發展的關鍵瓶頸,超前部署科研任務,與相關國家科技計畫有效銜接,發展新技術、創新新體制、建設新系統,主要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支撐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升級換代,培育和引領新需求。

(一)遙感衛星科研任務。

以套用需求為核心,優先開展遙感衛星數據處理技術和業務套用技術的研究與驗證試驗,提前定型衛星遙感數據基礎產品與高級產品的處理算法,掌握長壽命、高穩定性、高定位精度、大承載量和強敏捷能力的衛星平台技術,突破高解析度、高精度、高可靠性及綜合探測等有效載荷技術,提升衛星性能和定量化套用水平。創新觀測體制和技術,填補高軌微波觀測、雷射測量、重力測量、干涉測量、海洋鹽度探測、高精度大氣成分探測等技術空白。

(二)通信廣播衛星科研任務。

圍繞固定通信廣播、移動通信廣播等方面的新業務以及衛星性能提升的需求,發展高功率、大容量、長壽命先進衛星平台技術,研製高功率、大天線、多波束、頻率復用等先進有效載荷,全面提升衛星性能,填補寬頻通信、移動多媒體廣播等方面的技術空白,促進寬頻通信、移動通信技術升級換代。開展雷射通信、量子通信、衛星信息安全抗干擾等先進技術研究與驗證。

(三)天地一體化技術研究。

開展天地一體化系統集成技術、地面系統關鍵技術以及共性套用技術攻關,加強體系設計、仿真、評估能力建設,實現天地一體化同步協調發展,提高空間基礎設施套用效益。

六、積極推進重大套用

鼓勵各用戶部門根據自身業務需求和特定套用目標,組合利用不同星座、不同系列的衛星和數據資源,構建本領域衛星綜合套用體系,實現多源信息的持續獲取和綜合套用。積極開展行業、區域、產業化、國際化及科技發展等多層面的遙感、通信、導航綜合套用示範,加強跨領域資源共享與信息綜合服務能力,加速與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及其他新技術、新套用的融合,促進衛星套用產業可持續發展,提升新型信息化技術套用水平。

(一)資源、環境和生態保護綜合套用。

針對資源開發、糧食安全、環境安全、生態保護、氣候變化、海洋戰略和全球戰略等重大需求,在國土、測繪、能源、交通、海洋、環境保護、氣象、農業、減災、統計、水利、林業等領域開展綜合套用示範,為資源環境動態監測、預警、評估、治理等核心業務和重大國情國力普查與調查,提供及時、準確、穩定的空間信息服務,支撐巨觀決策,保障資源、能源、糧食、海洋、生態等戰略安全。

(二)防災減災與應急反應綜合套用。

面向防災減災與應急需求,圍繞重特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應急反應、綜合評估和災後重建等重大任務,結合民政、地震、氣象、海洋、能源、交通運輸、城市市政基礎設施、水利、農業、統計、國土、林業、環境保護等領域需求,開展地震災害頻發區、西南多雲多雨山區地質災害、西北華北乾旱和寒潮、森林草原災害、洪澇災害頻發區、城市災害、東南沿海颱風暴雨、赤潮、巨浪等典型災害區域綜合套用示範;推動建立城鄉區域自然災害監測評估、應急指揮信息通信服務和綜合防災減災空間信息服務平台,提供基於時空信息和位置服務的災害快速回響、業務協同和應急管理決策信息服務。

(三)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及安全生產綜合套用。

面向經濟社會中安全生產、穩定運行的重大需求,圍繞社會精細化管理,特別是市政公用、交通、能源、通信、民政、農業、林業、水利等基礎設施安全運行和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回響等,開展綜合套用示範,拓展空間基礎設施在重點目標動態監測、預警和精細化管理中的套用,支持社會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

(四)新型城鎮化與區域可持續發展、跨領域綜合套用。

針對住房城鄉建設、能源、交通、民政、環境保護等部門的業務管理和社會服務需求,開展新型城鎮化布局、“智慧城市”、“智慧能源”、“智慧交通”及“數字減災”衛星綜合套用;重點面向西部地區可持續發展和普遍服務需求,開展區域衛星綜合套用;面向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城鎮化、再生資源開發利用、教育與醫療資源共享等需求,開展跨區域、跨領域綜合套用。

(五)大眾信息消費和產業化綜合套用。

為推動我國空間信息大眾化服務與消費以及產業化、商業化發展,面向大眾對空間信息的多層次需求,充分利用衛星遙感、衛星通信廣播、衛星導航技術和資源,創新商業模式,挖掘、培育和發展大眾旅遊、位置服務、通信、文化、醫療、教育、減災、統計等信息消費套用服務。擴大中西部等地面通信基礎設施薄弱地區的衛星通信廣播服務,開展信息惠民綜合套用。

(六)全球觀測與地球系統科學綜合套用。

適應全球化發展需要,加強國際合作,充分利用相關國際合作機制,推動虛擬衛星星座套用和全球性探索計畫,開展全球變化、防災減災、人與自然、地球物理、空間環境、碳循環等地球系統前沿領域先導性研究、監測和套用,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影響力,為人類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七)國際化服務與套用。

服務我國“走出去”和“一帶一路”戰略,構建集衛星遙感、衛星通信廣播、衛星導航與地理信息技術於一體的全球綜合信息服務平台,為全球測繪、全球海洋觀測、全球資產管理、糧食安全與主要農產品生產監測、環境監測、林業與礦產資源監測、水資源監測、物流管理、安全與應急管理等提供服務。通過廣泛開展國際合作,構建北斗全球廣域增強系統,提高系統服務性能,提升北斗國際競爭力。面向綜合減災、應急救援、資源管理、智慧型交通等國際化套用,合作開發空間基礎設施套用產品和服務,大力拓展國際市場,積極支持在地球觀測組織框架內,推動衛星遙感數據的國際共享與服務。

七、政策措施

(一)完善政策體系。

研究制定規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管理、建設、運行、套用的相關政策和國家衛星遙感數據政策,建立和完善政府購買商業衛星遙感數據及服務的政策措施,逐步開放空間解析度優於0.5米級的民用衛星遙感數據,促進衛星數據開放共享和高效利用。完善直播衛星電視產業化政策。制定套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及其兼容技術與產品的政策和標準。建立民用衛星頻率和軌道資源統籌申請和儲備機制。

(二)推動多元化投資和產業化套用。

支持民間資本投資衛星研製和系統建設,增強發展活力。支持各類企業開展增值產品開發、運營服務和產業化套用推廣,形成基本公共服務、多樣化專業服務與大眾消費服務互為補充的良性發展格局。

(三)加大財稅金融政策支持。

在整合現有政策資源、充分利用現有資金渠道的基礎上,建立持續穩定的財政投入機制,支持業務衛星體系建設、科研衛星研製、共性關鍵技術研發以及重大共性套用支撐平台建設,支持和引導行業與區域的重大套用示範。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支持方式,加大對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和套用的信貸支持。完善和落實鼓勵創新的稅收支持政策。

(四)強化創新驅動。

加快建立和完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等創新平台建設,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加強天地一體化的衛星技術和套用模式創新,通過國家科技計畫超前部署共性技術攻關,著力推動核心關鍵元器件、有效載荷、套用技術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創新發展,鼓勵開放競爭,提升自主發展能力,推動高水平技術和產品的快速套用,促進衛星與業務套用的深度融合,提高服務水平。加快建立和完善衛星研製、終端設備、數據產品和信息服務領域相關技術標準體系。

(五)鼓勵國際化發展。

研究制定國際化發展的具體措施,促進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開發利用。加強國際協調工作,積極參與相關國際組織和重要國際規則及標準的制定。積極拓展國際合作渠道,加強技術研發、衛星研製、系統建設、數據套用等領域的國際合作。鼓勵和支持構建國際合作綜合服務平台,大力推動衛星、數據及其套用服務出口,提高國際化服務能力和套用效益。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