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海外撤僑行動紀實。政府最高級別動員——國家一級回響 陸海空聯動——軍機運輸——軍艦護航。12天,在戰亂中的利比亞奇蹟般撤離僑民35860人。這是一個舉世矚目值得銘刻史冊的大事件
一個國家是否強大和自信,不能僅看其GDP總量是多少,外匯儲備世界排名第幾,其中一項重要的衡量指標是,這個國家的公民無論走到哪裡,遭遇災禍或事故時,都能得到自己國家政府積極有力的保護。如果說1940年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一個歷史契機,2011年中國政府組織的利比亞僑民大撤離絕對值得歷史銘記。
利比亞內戰槍炮四起,戰火綿延,流血衝突和暴力搶劫每分每秒都在發生,身處利比亞的三萬餘名中國公民隨時都會遭遇生命危險。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億萬民眾熱切關注,一場有史以來中國最大的撤僑行動拉開帷幕......
出版信息
[產品名稱]國家——2011·中國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動
[作者]何建明
[責任編輯]王寶生
[出版日期]2012-10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定價]38.00元
作者簡介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何建明,生於1956年,江蘇蘇州人。全國勞動模範。現任中國作協副主席、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中國作家出版集團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2012年6月30日當選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新時期最重要的報告文學作家之一。七獲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其中三獲魯迅文學獎、三獲正泰杯報告文學獎、四獲徐遲報告文學獎、四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1976年參軍,歷任團、師、軍、兵種新聞幹事,報社記者。 1989年至1992年轉業到中央某機關報社當記者、編輯。1993年任文學雜誌《新生界》主編。1996年曆任《中國作家》總編室主任、副主編、執行副主編。2005年任《中國作家》主編。 2008年任作家出版社社長、總編輯,中國作家出版集團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 2009年任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2010年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2012年6月30日,當選為第三屆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
社會影響
為了我們的同胞早日回家 ——《國家——2011·中國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動》首發式舉行
2011年初,利比亞內戰槍炮四起,戰火綿延,一封封加急電文自我駐該國大使館發來:利比亞政府已失去多個地區的控制;20日晚起,這裡已陷入全面動亂狀態;我在利建築工地多處遭遇襲擊和破壞……流血衝突和暴力搶劫每分每秒都在發生,身處利比亞的三萬餘名中國公民隨時都會遭遇生命危險。為了中國公民的安危,外交部、國資委等多部門共同行動,國家派出“特別行動小組” ,從2月22日至3月5日, 12天時間,鋪就“生命通道” ,在戰亂中的利比亞奇蹟般地撤離僑民35860人,這是一個舉世矚目值得銘記史冊的大事件。 著名作家何建明應外交部之邀,先後採訪50多位事件親歷者,進行了大量的調研,激情澎湃,飽含深情,以流暢的文筆,嫻熟的技巧,創作了長篇紀實報告文學《國家——2011·中國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動》,以全景式、多層面、立體化的手法,真實再現了利比亞撤僑行動這一歷史事件。該書是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首部反映國家重大外交行動和外交隊伍精神風貌的紀實性文學作品,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通過作家的講述,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故事、一個個感人至深的細節、一個個熱血沸騰的場面,讓人熱淚盈眶。從書中讀者能了解到,高層領導心繫民眾安危,如何運籌帷幄;外交部大樓燈光徹夜通明,外交官怎樣廢寢忘食;駐海外使領館工作人員打破常規,殫精竭慮處理複雜的外交事宜;特別行動小組捨生忘死親臨一線,普通員工隨機應變、行俠仗義……所有人的目的只有一個:為了我們的同胞早日回家。
10月22日,《國家——2011·中國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動》首發式在釣魚台國賓館舉行。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李冰、外交部副部長張志軍、宋濤、中宣部文藝局局長湯恆、八一電影製片廠廠長黃宏、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張宏森等領導出席首發式。與會的嘉賓還有黃傳會、葛笑政、張陵、寧小齡、李平、張亞麗、文藝評論家何西來、李炳銀、馬建輝等專家、學者。 張志軍在儀式致辭中表示,利比亞撤員行動是一次名副其實的全國大動員行動,多個單位高度協調、密切配合、群策群力,體現了中國的動員能力和組織能力。《國家》一書彰顯了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正確性,同時,該書也是中國外交人員不辱使命的真實寫照。 “如果沒有國家的強大,我們不可能幹成這樣的事。 ”在首發儀式上,《國家》一書的作者何建明談及該書的創作過程及感受時講起書中一個細節:槍林彈雨中,撤僑人員頻頻受阻,在一個邊防關口,當地警察局扣住了幾十名中國工人,車輛也被沒收,理由是他們沒法證明這些人都是中國人。如何證明?撤僑工作組人員靈機一動:他們都會唱中國國歌!“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工人們聲情並茂,唱得高亢昂揚,利比亞警察被鎮住了,在國歌聲中,他們順利過境。何建明創作過多部報告文學作品,他說,“我認為一部作品能否感動作者是衡量作品好壞的標準。《國家》完成後我再次品讀,依然會被書中的場景和事件深深打動,這些鮮活的故事是文學家寫不出也編不出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