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我喜歡讀謝丁寫的這些中國鄉野小人物的真實故事。他的筆調是清淡的,描述的場景與故事卻常令人感到沉重。選材與筆法可能受了像何偉這樣的美國記者的影響,但謝丁的心情卻是純粹中國式的。這是一組優秀的作品。我期待更多的中國記者加入這樣的寫作行列。—查建英
儘管中國的新聞界已經談論了好幾年的非虛構寫作,但在閱讀到謝丁之前,我幾乎從未看到一位記者,能把令人精疲力竭的採訪與從容的敘事這樣恰當的結合,而在這整個過程中,作者從未丟失他濃郁卻節制的個人情緒。
—許知遠
作者介紹
謝丁,重慶人。記者八年。乾過日報、周報、月刊雜誌,人越來越懶。曾供職於《21世紀經紀報導》、《生活》雜誌。後來厭煩了新聞行業,想寫點其他的。現供職《時尚先生》雜誌社。作品目錄
第一輯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迫切希望採訪到兩位美國作家。一個是何偉(Peter Hessler),他的《江城》仍是我最愛的一本書。另一個則是勞倫斯?布洛克(Lawrence Block),床頭永遠有他的小說。運氣似乎不錯,這兩個人我去年全見到了。那些令人尊敬的採訪對象,還包括陳佩斯,很難想像他在生活中是那么嚴肅。至於劉蘇里,他永遠嚴肅。
一個美國作家在中國
局外人
嚴肅男人
我們去哪裡談論國家大事?
第二輯
過去幾年,我常在中國西部那些偏僻的小城旅行。和當地人交談得越多,你就越容易發現一些聽起來有點“偏僻”的故事。他們都是不為人知的小人物,屬於經常被人忽略的現實,是這個時代的邊角料。到今天,我寫過的許多文字都已成了舊聞,但這些旅途中的故事,卻仿佛永遠不會過時。
回遷三峽
陝北的新人生
絕望的山
田豐和傳習館
走出大山的人
第三輯
將近三十年來,北京的話劇創作者一直都試圖保持探索的力度,成為時代的“神經末梢”。在他們中間,最具代表性的無疑是林兆華和孟京輝。但那些舞台背後的人,也同樣值得關注。這幾個採訪大約都在2009年完成。如今,除了國家話劇院院長趙有亮已退休,其他人都還在堅持。
林兆華:我渴望自由
過士行:我們都是飢餓的人
孟京輝:我要詩意的介入社會
趙有亮:持燈者
第四輯
我在北京住了十二年。這個城市幾乎每一刻都在發生變化。儘管大多數改變並不醒目,有些甚至是緩慢而表面的,但我仍能感受到一些觀念和思潮的波動。我看到一個大學老師對教育的思慮,一個中產階級社區是如何形成的,還有三里屯的國際化變身。
一堂法學課
雷雨過後
三里屯
古怪的孩子
第五輯
在中國,幾乎每個記者都會碰到一些不可思議的新聞。它們有趣、刺激,也有荒唐和悲涼的調子。大多數時候,都是因為出現在這片土地上而顯得光怪陸離。我們只需要準確地予以紀錄,那些故事就成了這個時代最奇特的標本。
野豬之患
請不要阻礙我成功
等待,或者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