蟛蜞菊[植物]

蟛蜞菊[植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蟛蜞菊,中藥名。為菊科植物蟛蜞菊(Osbeck) Merr.Osbeck(L.) Less.的全草。分布於遼寧、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散瘀之功效。常用於感冒發熱,咽喉炎,扁桃體炎,腮腺炎,白喉,百日咳,氣管炎,肺炎,肺結核咯血,鼻衄,尿血,傳染性肝炎,痢疾,痔瘡,疔瘡腫毒。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矮小。莖匍匐,上部近直立,基部各節生不定根,長15-50cm,基部徑約2mm,分枝,疏被短而壓緊的毛。葉對生;無柄或短葉柄;葉片條狀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3-7cm,寬7-13mm,先端短尖或鈍,基部狹,全緣或有1-3對粗疏齒,兩面密被伏毛,中脈在上面明顯或有時不明顯,主脈3條,側脈1-2對,無網狀脈。頭狀花序單生於枝端或葉腋,直徑1.5-2.5cm,具長6-12cm的細梗;總苞鐘形,寬約1cm,長約12mm;總苞片2層,外層葉質,綠色,橢圓形,內層較小,長圓形;花托平,托片膜質;花異型;舌狀花黃色,舌片卵狀長圓形,先端2或3齒裂;筒狀花兩性,較多黃色,花冠近鐘形,向上漸擴大,檐部5裂,裂片卵形。瘦果,倒卵形,長約4mm;有3棱或兩側壓扁;無冠毛,而有具淺齒的冠毛。花期3-9月。

生長環境

生於田邊、路旁、溝邊、山谷或濕潤草地上。分布於遼寧、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等地。

藥材性狀

莖呈圓柱形,彎曲,長可達40cm,直徑1.5-2mm;表面灰綠色或淡紫色,有縱皺紋,節上有的有細根,嫩莖被短毛。葉對生,近無柄;葉多皺縮,展平後呈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3-7cm,寬0.7-1.3cm;先端短尖或漸尖,邊緣有粗鋸齒或呈波狀;上表面綠褐色,下表面灰綠色,兩面均被白色短毛。頭狀花序通常單生於莖頂或葉腋,花序梗及苞片均被短毛,苞片2層,長6-8mm,寬1.5-3mm,灰綠色。舌狀花和管狀花均為黃色。氣做,味微澀。

藥理作用

1、抗癌作用;

2、抗菌作用。

相關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散瘡,清熱,咄膿,穿瘡,並癧、痔。其根能脫牙。”

2、《廣西藥植名錄》:“破瘀,消腫。治跌打,腹痛,風濕。”

3、《福建中草藥》:“清熱解毒。治白喉,百日咳,肺癆發熱咳嗽,痢疾,肝火旺盛,煩熱不眠,咽喉腫痛,齒齦炎。”“預防白喉:①鮮蟛蜞菊五錢至一兩。水煎服,連服三天。②鮮蟛蜞菊搗爛絞汁。加相當於藥液四分之一的醋,噴咽或漱口,日一至二次,連用三天。”“治白喉:鮮蟛蜞菊二兩,甘草二錢,通草五分。水濃煎服,日一至四劑。另用鮮蟛蜞菊搗爛絞汁,加相當於藥量四分之一的醋,用棉簽蘸藥液塗抹偽膜,日二至三次。”

4、《本草求原》:“甘淡、微寒。”

附註

同屬植物尖刀草 W e de lia prostrataHemsl.形態近前種,其主要區別為植株較矮小,葉較厚,葉片卵形或長橢圓形,長1.5-4.5厘米;常具柄;葉片上面綠色,下面灰綠色,均有細茸毛。瘦果密被剛毛。分布於浙江、福建、廣東。與前種同等入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