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北村

回北村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武康鎮城區東側,俗稱沙港里。東南沿余英溪,西至豐橋村,北至藤橋港、清水港口。至2009年4月,總面積0.72平方公里。轄2個自然村(沙港里、楊樹灣)、7個村民小組,195戶人家,533人,有耕地面積591畝,山林面積58畝。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回北村有耕地面積591畝,山林面積58畝。

地理位置

回龍村東南沿余英溪,西至豐橋村,北至藤橋港、清水港口。因地處余英溪邊,自古是武康縣西部山區山貨外運必經之途,故回北村多出筏運工人,世代以扎筏、撐筏為生。

歷史沿革

據道光《武康縣誌》載:汊港,在縣東三里,前溪溪水,岐分為二,一東逝,一北流,故名。因回龍港自英溪之水至繆家洋小流而出回龍橋向西側流出阜溪而取回龍為村名,回龍村自唐始屬崇仁鄉,宋仍為崇仁鄉,明為崇仁鄉一都,清為一都一保一、二莊。民國時為防風區崇仁鄉。解放初為城郊區五里鄉。1956年為千秋鄉,1958年,屬千秋公社為千秋生產隊,1962年,為回北大隊,1983年恢復鄉鎮建制,為武康鎮回北村。下設7個村民小組,為回1、回2、回3、沙1、沙2、沙3、沙4。
1994年,縣治搬遷武康,城區向東擴建,回北村成開發區。2002年6月份回北村搬遷,安置於舞陽社區,取名回龍花園。2005年6月,回北村撤村建居,回北村成為舞陽社區的回龍小區。同年8月,社區成立,回北村人由村民轉為社區居民。

自然資源

回北村盛產黃沙。1958年開挖英溪河,回北村前的余英溪成了天然沙場,黃沙遠運上海、嘉興等地。

相關人物

孟郊

孟郊(751年-814年),字東野,唐朝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漢族。現存詩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沒有一首律詩。代表作有《遊子吟》。
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父庭玢,任崑山縣尉時生郊。孟郊早年生活貧困,曾週遊湖北、湖南、廣西等地,無所遇合,屢試不第。貞元中張建封鎮守徐州時,郊曾往謁。46歲(一說45歲),始登進士第,有詩《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然後東歸,旅遊汴州(今河南開封)、越州(今浙江紹興)。貞元十七年(801年),任為溧陽尉。在任不事曹務,常以作詩為樂,被罰半俸。元和初,河南尹鄭餘慶奏為河南水陸轉運從事,試協律郎,定居洛陽。60歲時,因母死去官。鄭餘慶鎮守興元,又奏為參謀、試大理評事。郊應邀前往,到閿鄉(今河南靈寶),暴病去世,孟郊的朋友韓愈等人湊了100貫為他營葬,鄭餘慶派人送300貫,“為遺孀永久之賴”。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

沈括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祖籍武康,北宋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漢族。北宋科學家、政治家。1歲時南遷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陽一代,後隱居於福建的尤溪一帶。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進士。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提舉司天監,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陝西鹽政。後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禦。元豐五年(1082年)以宋軍於永樂城之戰中為西夏所敗,連累被貶。晚年以平生見聞,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筆記體巨著《夢溪筆談》。
沈括的科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曆法,與今天的陽曆相似。在物理學方面,他記錄了指南針原理及多種製作法;發現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歐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闡述凹面鏡成像的原理;還對共振等規律加以研究。在數學方面,他創立「隙積術」(二階等差級數的求和法)、「會圓術」(已知圓的直徑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長的方法)。在地質學方面,他對沖積平原形成、水的侵蝕作用等,都有研究,並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醫學方面,對於有效的藥方,多有記錄,並有多部醫學著作。此外,他對當時科學發展和生產技術的情況,如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金屬冶煉的方法等,皆詳為記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