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是康熙為鄭成功所寫。 全詩概括了鄭成功的歷史功績。並體現了,康熙皇帝對鄭成功的為民族所作功績的褒獎與認可,從而也體現了康熙皇帝的博大胸懷與出色文采。背景
1624年(明天啟四年),荷蘭殖民主義者侵占中國台台灣。清初,鄭成功下決心趕走侵略軍。1661年三月,鄭成功親率2.5萬名兵將,分乘百艘戰船,從金門出發。他們冒著風浪,越過台灣海峽,在澎湖休整幾天準備直取台灣。荷蘭侵略軍聽說鄭成功要進攻台灣,十分驚恐。他們把軍隊集中在台灣(今台灣東平地區)、赤嵌‘兩座城堡,還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鄭成功船隊登岸。鄭軍乘海水漲潮將船隊駛進鹿耳門內海,主力從禾寮港登入,從側背進攻赤嵌城,並切斷了與台灣城的聯繫。戰鬥中,侵略軍以“赫克托”號戰艦攻擊,鄭成功一聲令下,把敵軍緊緊圍住,60多隻戰船一齊發炮,把“赫克托’號擊沉。與此同時,又擊潰了台灣城的援軍。赤嵌的荷蘭軍在水源被切斷,外援無望的情況下,向鄭軍投降。盤踞台灣城的侵略軍企圖負隅頑抗,鄭成功在該城周圍修築土台,圍困敵軍8個月之後,下令向台灣城發起強攻。1662年,民族英雄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中收復台灣,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不料當年就病逝。他的兒子鄭經、孫鄭克爽先後繼任延平郡王,在台灣與清王朝對峙。康熙皇帝繼位後,曾數次主動派員與鄭氏談判,謀求和平統一台灣,但鄭經、鄭克爽均固執地要在台灣獨立為國。1683年,清軍全殲鄭氏主力,鄭克爽作了明智抉擇,請求歸順。康熙帝寬大為懷,自鄭克爽以下皆量才錄用,封官加爵。鄭克爽要求把鄭成功的遺骨移葬福建故土,康熙帝欣然準允,以禮安葬,並親書輓聯一副。
釋義
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上聯的意思是:清軍入關南下,明朝各鎮總兵均臨難心變,唯有鄭成功固守廈門、金門,又揮師北伐,震動東南;下聯的意思是:隨著清軍推進,南明諸王相繼覆亡,鄭成功仍堅持反清復明,並東征台灣以為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