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眼坪風電場

四眼坪風電場

而在四眼坪,的風口位於山谷之間,且地勢平緩,非常適合建風力發電。 四眼坪的風向穩定,風能分布也非常穩定,且強度相差不大,全年絕大多數時間都有風能。 四眼坪山上共58颱風電機組,沿山脊分布,每間隔一公里有餘就會有一個白色的“大風車”。

簡介

四眼坪,俗稱寺院坪,又名冷竹寺。
四眼坪風力發電場是位於重慶市內海拔1500~1700米的武隆縣和順鎮興順村四眼坪高山上的首個重慶市內風力發電場。該發電場從2008年6月開始建設至2010年10月,項目總投資為5.8億元。設計安裝55台單機容量850kW的H56-850風力發電機組,裝機規模由49.3MW,年平均上網電量8938萬度。發電場的建成結束了重慶市內無風力發電的歷史。

基本信息

場地

重慶市政府早在2005年就確定了要發展風力發電項目,但當時四眼坪並沒有入選,反而是仙女山被納入考察範圍,立起測風塔。
為何會選擇四眼坪,原因在於風力較好的地方通常都處於山上或者谷口,其地勢陡峭,並不適合建電站。而在四眼坪,的風口位於山谷之間,且地勢平緩,非常適合建風力發電。四眼坪的風向穩定,風能分布也非常穩定,且強度相差不大,全年絕大多數時間都有風能。而在地形上也較為平坦,非常利於風電機組的布置,是重慶目前為數不多的具為較好的風能資源條件的風電場之一。統計數據顯示,風電場區域10米高度平均風速約為6.22米/秒,50米高度的平均風速達到6.85米/秒,均大大超出建風力發電場的風速要求。

風機

風機機身長60米,純白色,機翼長達20多米,未端鑲嵌有紅色條紋。
四眼坪山上共58颱風電機組,沿山脊分布,每間隔一公里有餘就會有一個白色的“大風車”。整個風電場將占地達6.6平方公里。

益處

武隆縣四眼坪風力發電場55颱風機安裝結束並投產發電,將實現月平均發電量760萬度,可節省標準煤3.1萬噸,減少二氧化碳約7.5萬噸。
該項目的建設,補充了重慶市的能源供應,減少了化石資源的消耗,且為綠色電能,有利於緩解全市電力工業的環境保護壓力,促進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趕香會
發電場的建成還有利於地方旅遊業的發展,以及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每年農曆六月十九(傳為菩薩生日)為“香會”,四眼坪山上會聚集遠近的人們來這裡趕香會的人,俗稱“燒香”,這已經成為了這裡很久以來的約定習俗,這裡原本就一片竹海,風景宜人,讓人神往,而風電場的建成則會促使這裡成為又一個旅遊地。

擴展信息

四眼坪(寺院坪)的傳說

四眼坪,俗稱寺院坪,又名冷竹寺,地處海拔1700米的彈子山上,幾無人家落戶,僅有不知何年遺留下的幾尊殘損的佛像。儘管如此,四眼坪仍在武隆縣內外仍頗有名氣。
冷竹寺,顧名思義這裡本有一座寺廟,但到如今卻不見蹤影。但在當地人的口耳相傳中,很久以前這裡有四十八座金碧輝煌的寺廟,從烏江大溪河沿岸到寺院坪山頂,重疊排列。這些廟宇均是金柱頭銀磉磴建築物。廟記憶體有數尊形態各異的金身菩薩擠滿神台。廟宇神佛不是凡人能隨易看見的,而是要到峨嵋山掌門和尚那裡,從他袖籠里透視遠眺才能得以一見。
相傳,寺院坪廟側有一口供和尚們飲用取水的自流井(現在的池子),小和尚每天去井裡取水,都看見井邊坐著一位美麗的姑娘,這姑娘一見有生人來,便隱匿無蹤,天天如此。但時間長了之後,或因姑娘常見到小和尚,便也習慣了,漸漸地姑娘不僅不藏匿了,且還逐漸近之,小和尚也早已想和這姑娘親近,後來就成了好友。哪知這事被方丈知道了,方丈把小和尚叫去責罵一頓,道:“這女子是妖孽還是神仙還不得而知,我現在給你一顆穿著長麻繩的大針,你趁她不注意時將針插在她身上,她要現原形,藏無所處”。小和尚聽了方丈的旨意,照著去辦。
第二天小和尚有意接近姑娘,暗中將大針插到她的身上,方丈的道法真的高明,那姑娘天暈地轉似的折身普通一聲跳進水井後沉入井底,小和尚捉住麻繩不放,並將繩頭拴在井邊的樹根上,急忙跑回廟中找寺里的和尚幫忙。眾和尚來到井邊將水井的水舀乾,順著麻繩在井中稀泥里挖,結果挖出一個十多斤重的活首烏。和尚們拿回廟裡,用蒸籠蒸熟,蒸了四十幾天,才把首烏蒸到爛熟。
和尚們正打算吃掉這稀奇的首烏,這時廟外突然來了兩位衙門的差役進廟找水喝,差役嗅到香噴噴的首烏味,打開蒸籠,拿出活首烏就開吃。和尚們敢怒不敢言,不敢上前去阻止。在差役飽吃一頓,揚長而去後,和尚們才把剩下的首烏吃掉。
這吃掉首烏的差役與和尚哪知道,這一吃雖飽足了肚囊,但卻惹來了大禍。不一會兒,天上烏雲密布,電閃雷鳴,即刻下起瓢潑大雨來。豈知那捉到首烏的水井此時卻往外翻滾著水來,這寺廟離水井近,加之這天上雨下得很大,很快廟宇就被這突如其來的大水淹沒。四十八座大廟和廟裡的和尚從此就全部消失不見。
後來有人行善,募捐修廟,動工後連續下了四十多天大雨,莊稼糜爛,只要一停止修廟,天就晴了,所以,修廟只好作罷。傳說這是菩薩不允許,故今後再無人敢修廟了。
據說有好事者發現,寺院坪的爛泥凼就是當時的水井,水井邊還有活首烏在生長,從大溪河沿到寺院坪山頂各處仍有廟基的痕跡。在鍋圈岩、周家山、冒沙井、仙女洞等地的大溶洞裡,發現均有石鐘、石鼓、石馬、石床、石佛、石柱、石房頂等的溶洞景觀,特別是鍋圈岩溶洞發現的全是乳白色的各種各樣的廟宇裝璜痕跡,置放明顯。
這些驚奇的“發現”無疑又給原本撲朔迷離的民間傳說增添了幾分神秘感,而究竟這些傳說里有多少是貼近歷史真相本身,現已無法考證,只得讓後人摸索著祖輩的傳說去展開無限想像。
終究,寺院坪雖然沒有廟宇、神像、菩薩,但趕廟會的習俗流傳已久,每逢農曆六月十九,遠遠近近的人們帶著誠意而來,聚集到山頂之上,焚香燭紙錢,祈禱來年風調雨順,家人平安健康,這已經成為一年一度遠近聞名的“趕香會”盛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