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13歲的安托萬(讓-皮埃爾·利奧德飾)是個私生子,與母親(克萊爾·穆里爾飾)和繼父(阿爾貝·雷米飾)同住在巴黎。
安托萬有個好朋友叫雷內(派屈克·奧菲飾),他們同在一所學校讀書。安托萬功課一直不好,又和老師合不來,有時老師就不準安托萬在課間和同學們一起出去休息。他和勒內都很討厭那個刻板嚴厲的學校,於是一起逃學。
他們逛遊樂場,安托萬騎在大轉筒上的時候,越來越感覺到眩暈,望著周圍的人一片模糊。後來安托萬看到他母親在街上與情夫接吻,為之一驚。安托萬回到學校,老師問他為什麼曠課,他竟隨口謊稱母親死去。當他的父母來學校戳穿了他的謊言後,老師恍然大悟,隨手煽了安托萬一記耳光。 安托萬很生氣,他既傷心,又害怕受罰不敢回家,在外過夜。一天,他做了一篇自鳴得意的文章,老師硬說他是從巴爾扎克的小說中抄來的。他一氣之下決心不再上學。勒內把他藏在自己的家中。
一天,安托萬深夜潛入他繼父的辦公室,偷了一台打字機,但是他無法銷贓換成現錢,只好又把打字機送回到辦公室。然而不料在送回去的半路上,偏偏碰到巡夜的人,結果當場被抓獲,人贓俱獲。繼父很生氣,把安托萬送上法庭,後送到青少年罪犯拘留所。安托萬受到審訊,同刑事犯和賣淫者關在一起,那裡非人性的教育更加變本加厲。 在少年管教中心,安托萬向心理治療的女醫生訴說了自己不幸的家庭生活。他的母親來探望,戴了一頂新帽子,安托萬隔著桌子看著她。母親告訴他,繼父再也不管他了。 少年管教所里,孩子們在踢足球,突然間,安托萬從球場中沖了出來,奔向籬笆,從籬笆下面的一個洞鑽了出去,逃走了。警笛響了。一個看守在追蹤。安托萬不停地跑,他跑過農舍,穿過田野,經過灌木叢邊的房子,卻沒有碰到任何人。
安托萬仍舊在跑,從一個坡上滑下來,他看到了大海,正要跨進大海,忽然回過頭來,凝視著觀眾,畫面形象隨即放大,形成模糊一片。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安東尼 | 讓-皮埃爾·利奧德 | ---- |
吉伯 | 克萊爾·穆里爾 | 安東尼的母親 |
朱利安 | 阿爾貝·雷米 | 安東尼的父親 |
雷內 | 派屈克·奧菲 | 安東尼的同學 |
Man in Funfair | 菲利普·德·普勞加 | ---- |
Policeman | 雅克·德米 | ---- |
Man in Funfair | 弗朗索瓦·特呂弗 | ---- |
Petite Feuille | Guy Decomble | ---- |
Mr. Bigey | Georges Flamant | ---- |
Les enfants | Daniel Couturier | ---- |
Director of | Robert Beauvais | ---- |
Mme Bigey | Yvonne Claudie | ---- |
Examining Magistrate | Claude Mansard | ---- |
Commissioner | Jacques Monod | ---- |
The English Teacher | Pierre Repp | ---- |
Man in Street | 讓-克勞德·布里亞利 | ---- |
Woman with dog | 讓娜·莫羅 | ---- |
職員表
製作人 | 弗朗索瓦·特呂弗 |
導演 | 弗朗索瓦·特呂弗 |
副導演(助理) | 菲利普·德·普勞加 |
編劇 | 弗朗索瓦·特呂弗;馬塞爾·莫西也 |
攝影 | Henri Decaë |
配樂 | Jean Constantin |
剪輯 | Marie-Josèphe Yoyotte |
配音導演 | Jean Constantin |
布景師 | Bernard Evein |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 |
| |
|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方 | 獲獎情況 | |
1959年 | 第12屆坎城電影節 | 國際天主教電影視聽協會獎 | 《四百擊》 | 獲獎 |
第12屆坎城電影節 | 最佳導演 | 弗朗索瓦·特呂弗 | 獲獎 | |
1960年 | 第32屆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原創劇本 | 弗朗索瓦·特呂弗、馬塞爾·莫西也 | 提名 |
1961年 | 第14屆英國電影學院獎 | 最佳影片 | 《四百擊》 | 提名 |
第14屆最有前途新人獎 | 讓-皮埃爾·利奧德 | 提名 |
獲獎記錄參考資料來源
製作發行
上映日期
法國France | 1959年6月3日 | 西德West Germany | 1959年10月20日 |
芬蘭Finland | 1959年10月2日 | 美國USA | 1959年11月16日 |
瑞典Sweden | 1960年2月26日 | 英國UK | 1960年3月3日 |
日本Japan | 1960年3月17日 | 丹麥Denmark | 1960年3月25日 |
西班牙Spain | 1960年8月29日 | 葡萄牙Portugal | 1961年3月23日 |
丹麥Denmark | 1967年7月7日 | 東德East Germany | 1969年11月28日 |
新加坡Singapore | 1998年4月19日 | 丹麥Denmark | 1998年9月25日 |
波蘭Poland | 2001年10月5日 | 希臘Greece | 2002年6月14日 |
中國香港Hong Kong | 2003年11月25日 | 法國Franc | 2004年10月20日 |
波蘭Polan | 2009年1月30日 | 菲律賓Philippines | 2009年6月14日 |
製作公司
1.Sédif Productions |
2.Les Films du Carrosse |
發行公司
1.Zenith International Films Inc |
2.Fox Lorber |
3.Altomedia. Co. Ltd |
4.ClassicLine |
5.Cocinor |
6.Home Vision Entertainment (HVE) |
7.Kinowelt Home Entertainment |
8.Curzon Film Distributors |
9.BIM Distribuzione |
製作發行參考資料來源
影片評價
《四百擊》是法國新浪潮時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試圖為觀眾回顧這段既是承前啟後的歷史,也是世界電影史上最為傳奇與顛覆的時代。
該片通過半真實半虛構的方式,把安托萬這樣一個平凡的邊緣少年的生活展現在觀眾眼前,強烈反思了社會環境對於少年成長的責任。影片突顯了電影手冊派導演們的特點,從真實的生活中提取故事,給人以強烈的震撼感。(新浪網評價)
《四百擊》本身是對於青春期的描述,是冷冷的,是孤獨的,是平淡的,是無助的,甚至是絕望的。觀眾的情緒被不由自主得帶入主人公的遭遇中,一步一步,逐漸加深。該片最成功的地方在於,觀影后對觀眾心靈的撞擊。它讓每個年齡段的觀眾,都有一種說不出的難受。(騰訊娛樂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