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集注全譯

四書集注全譯

7、《簡明儒學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6、《中國哲學的氣論和儒教》,《哲學研究》2003年第8期 12、《道與氣的哲學》,《哲學研究》2005年第12期

圖書簡介:

書籍作者:李申 譯註

圖書出版社:巴蜀書社出版
圖書類別:國學古籍
圖書標籤: 巴蜀書社出版 李申 譯註
上書時間:2011-03-08
出版時間: 2002-01 ]

作者簡介

李申
中國哲學 李申教授
1946年4月出生;1969年畢業於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原子物理系;1986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研究系,獲哲學博士學位;2000年任博士生導師;2002年任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
一、工作與學術簡況
1970年任瀋陽軍區某部參謀,在搶救山林火災時負重傷,立二等功。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員,儒教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片學術委員。1999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同年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002年調至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現擔任中國無神論學會副理事長、國際儒學聯合會學術委員。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一項:《中國儒教史》(上下卷)(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一般項目兩項:《中國古代哲學與自然科學》(《中國古代哲學和自然科學(上部)》已於1989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國儒教論》(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參加完成國家重點項目一個:《中國哲學發展史》(第二至第七卷,前四卷已經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國科學院重點項目一個:《中國科學技術史·科學思想卷》(中國科學出版社出版)。現在擔任國務院特別委託項目、十一五重大文化出版工程——《中華大典·哲學典》常務副主編和宗教典常務副主編,《中華大藏經續編》副主編。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哲學和自然科學、儒教和宗教理論。其他著作有《道教本論》、《氣範疇通論》、《敦煌壇經合校》、《易圖考》、《宗教論》等。所著《周易與易圖》獲“國家圖書獎”(集體獲獎),《周易圖說總匯》獲國際易學研究院最高獎“伯昆獎”(民間獎項)。
二、2002年以來的主要科研成果
著作
1、《四書集注全譯》,巴蜀書社2002年
2、《中國儒教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3、《上帝——儒教的至上神》,(台灣)大東書店2004年
4、《周易圖說總匯》(第一作者),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5、《周易經傳譯註》(第一作者),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
6、《儒學與儒教》,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
7、《簡明儒學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8、《宗教論》(第一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論文
1、《孟子以及儒家的事天說》,《孔子研究》2002年第2期
2、《何謂天,何謂蒼天?》,《孔子研究》2002年第3期
3、《“偽問題”與“舶來語”》,《開放時代》2002年第4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3年第1期
4、《四庫本〈新語〉與弘治本、王利器校本之比較》,《文獻》2003年第4期
5、《秦漢以降的宗教氣氛》,《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1期
6、《中國哲學的氣論和儒教》,《哲學研究》2003年第8期
7、《對〈對儒學宗教論若干問題論據的質疑〉回答》,《學術月刊》2003年第9期
8、《正確區分科學與迷信》,《光明日報》2004年8月24日
9、《四庫全書與四部叢刊版本優劣小議》,《社會科學戰線》2005年第4期
10、《論儒教的宗教性質》,《雲夢學刊》2005年第2期
11、《儒教和宗教》,《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8期
12、《道與氣的哲學》,《哲學研究》2005年第12期
13、《什麼是儒學》,《社會科學戰線》2006年第2期
14、《儒學與道德》,《人民日報·理論版》2006年9月8日
15、《儒教研究的理論意義》,《孔子研究》2007年第1期
教材
1、《科學無神論(大學生)讀本》,人民出版社2004年

總序

任繼愈
在國務院古籍出版規劃統一方針指導下,我們與巴蜀書社合作,編輯了這套《中國古代哲學名著全譯叢書》。
世界各民族不論大小,都對人類文明有所貢獻,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歷史,它對人類文明已經做出過偉大的貢獻。偉大的貢獻,有賴於民族思想文化的成熟。中國哲學,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成熟的標誌。
五千年來,中華民族經歷了無數的憂患和災難。但是,憂患和災難並未使它消沉,反而使它磨練得更加堅強,在與困難和挫折的鬥爭中,它發展了、前進了。在前進的過程中,中華民族認識著世界,改造著世界,同時也改變著自身。
中華民族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在中國哲學中得到了集中的反映。其沈閎的內容,明睿的智慧,在古代社會,和其他民族相比,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中國哲學,在當時,無愧於自己的時代;在今天,是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前進,隨著對歷史的深入剖析,中國哲學的內容和它的價值,將日益被更廣大的人群所認識、所接受。
中華民族這個偉大的民族,有責任對世界文明做出更多的貢獻。我們今天面臨的任務,是要創造新的物質文明和新的精神文明,要完成這個歷史任務,從中國古代哲學中尋求借鑑,提高廣大人民的文化素養,是必要的途徑。
借鑑中國古代哲學,廣大讀者首先遇到的麻煩,是語言文字的障礙。本叢書的目的,就是為廣大讀者掃除這個障礙,使得更多的人能從中國古代的哲學著作中得到啟迪,錘鍊他們的智慧。
吸取前人的文化財富(包括哲學、文學、科學、藝術),都應該直接取自原作,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事實上,能做到這一點的總是少數人。所以從古到今,都有一些人在從事翻譯工作。有不同文字的互譯,也有古籍今譯。缺少這個工作,人類創造的精神產品,就不可能成為廣大人民的財富。
古文今譯,並不是現在才有的。司馬遷撰寫《史記》,曾把商周的文獻典籍譯成當時流行的語言,樹立了成功的範例,使詰屈聾牙的古代文獻,被後世更多的讀者所理解。古希臘哲學為後世歐洲哲學的源頭,今天的歐洲人(包括今天的雅典人)了解古希臘哲學,很少有人直接閱讀古希臘文原著,人們多是通過各自名族的現代譯文去了解古希臘哲學,這是學術發展的趨勢和方向。
任何譯作(古文今譯,異國語文互譯)都難作到毫不走樣。但我們要求本叢書的譯文除了對原文忠實外,還要盡力保持原著的神韻風格。這是我們爭取的目標,並希望以此和廣大讀者共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