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創建於1935年。現有職工125人,1978年以來獲科技成果獎150餘項。

基本簡介

創建於1935年,主要從事薯類等多種農作物的育種、栽培、種質資源和農產品加工研究與開發工作,是全國農業綜合實力百強研究所,2004年在全國農林科研單位科技競爭力排序第一名;2007年全國農業科研單位(含中央單位)排名15位。

科研團隊

現有職工125人,其中研究員16人、副25人,博士5人、碩士23人。國家突出貢獻專家1人、國家政府津貼專家12人、省學術技術帶頭人5人。設有10個研究中心(1個研究室)。 成都國家玉米改良分中心及農業部植物新品種保護測試(成都)分中心設定在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科研任務

四川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承擔國家、部、省及國際合作的各種農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服務區域以四川為主,面向全國同生態區農村及涉農單位。在四川省是全省稻、麥、油、玉米、薯類、豆類的育種、栽培及種質資源的主要育種攻關單位,並承擔向省政府及有關部門提供農業技術諮詢、培訓等業務。

研究成果

“九五”以來,共承擔國家、部省重大科技攻關、國際合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部省重點項目150餘項,爭取科研經費資助5000多萬元。1978年以來獲科技成果獎150餘項,其中國家級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9項,省特等獎1項,部省一等獎10項,部省二等獎41項。申報國家專利29項,獲得國家專利22,申請品種權保護42個,品種權授權14個。186個新品種通過審定,其中國家審定21個。本所與27個國家和6個國際性科技組織開展國際科技合作。
在薯類加工新技術和設備的研究推廣方面,開發了薯類中小型澱粉加工、精製澱粉加工、薯類系列小食品加工和薯類全粉及其套用產品的加工技術與設備,並在國內外成功地進行推廣。其中,薯類澱粉產地加工中小型設備具有投資小、加工量大、風險小、適合與精深加工結合的特點,已在國內40多個縣(市)和國外成功地推廣500餘台套設備,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近年來在總結生產現狀和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形成了對甘薯馬鈴薯等資源進行精製澱粉、特色膨化小食品、快餐冬粉、全營養粉等系列產品的綜合加工和深加工新技術與設備,其中包括精製澱粉、快餐冬粉、變性澱粉深加工、低溫真空油炸、烘焙膨化、擠壓膨化、外加溫冬粉、塗布成型冬粉和廢水廢渣利用技術與設備等,對促進我省薯類生產和產業化加工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還積極開發了果蔬、糧食等其他農副產品加工新產品,提高了設備的利用率和經濟效益。
在科技成果方面,我所先後在薯類加工技術與設備方面獲得了一項四川省星火科技成果二等獎、兩項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和五項國家專利。

企業榮譽

1996年被農業部評為全國農業科研開發綜合實力“百強研究所”;
1996、1999年兩次被中共四川省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光榮稱號;
1997年被省科技廳授予“四川省先進科研單位”一等獎;
1998年被省直工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2000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先進單位”光榮稱號;
2003年被省委省府授予“四川省人才開發先進單位”;

交流與合作

在國際合作與交流推廣方面
我所已成功地向國內外進行薯類澱粉、粉條、小食品加工技術與設備輸出,與國際上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薯類和農產品加工技術交流與合作關係。形成了技術與配套設備結合、產前與產後加工結合的面向國內外的薯類加工技術研發和示範推廣體系。
對外服務的同時積極引進資源
消化吸收新技術。我所與國際馬鈴薯研究中心(CIP)、英國自然資源研究所(NRI)、瑞士發展與合作署(SDC)、德國農業行動組織(GAA)、荷蘭弗里斯蘭省(Fryslan)等國際組織成功地進行了長期合作,在薯類資源、脫毒薯、種薯繁殖與生產、加工技術設備等方面進行了長期交流、培訓和技術服務等國際合作,產生了良好的國際影響。目前在馬鈴薯精製澱粉加工方面,將與荷蘭合作開發年產10000-20000噸的精製澱粉項目與配套設備,結合薯類澱粉的初加工和精加工,採用無廢水的循環水處理新技術和高效精製設備,對廢渣進行循環利用,並與粗澱粉加工和變性澱粉深加工相結合,具有高效、節能、節水、環保的特點,將使薯類加工技術和經濟效益提高到一個新高度。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