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藥局

在中醫中藥局早時候是作為醫院的性質而流傳下來。中國明清時就有四大藥局之說,四大藥局分別是:北方藥局“同仁堂”、西北藥局“時濟堂”、南方藥局“胡慶余堂”、廣東藥局陳李濟“杏和堂”。

中醫堂號的來歷

中醫堂號相傳是為了紀念張仲景的。張仲景(公元150-219年),名機,字仲景,古代偉大的醫學家。東漢南陽郡人。漢獻帝初,張仲景被舉孝廉,建安年間官居長沙太守。著《傷寒雜病論》16卷,是世界上第一部經驗總結性的臨床醫學著作。他熔理法方藥為一體,開辯證論治之先河,創中醫醫臨床醫學之體。自唐代以來,仲景學說傳播於世界各地,在國際醫學界享有崇高聲譽,日本、朝鮮等國人民稱他為醫學“先師”,祖國人民則稱之為“醫聖”。有“醫門之仲景,儒門之孔子也”之說法。
張仲景生活的時代,戰亂頻繁,疫病流行,傳說張仲景居官期間曾坐堂行醫,方便民眾看病。後世醫家為紀念這位“醫聖”,便稱醫藥鋪為“某某堂”。

北方藥局同仁堂

同仁堂 位於北京,上世紀五十年代公私合營前為樂氏家族企業。
現在是全國中藥行業著名的老字號。
創建於1669年(清康熙八年),自1723年開始供奉御藥,歷經八代皇帝188年。在300多年的風雨歷程中,歷代同仁堂人始終恪守“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古訓,樹立“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識,造就了製藥過程中兢兢業業、精益求精的嚴細精神,其產品以“配方獨特、選料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而享譽海內外。
據傳,1669年 (清康熙八年)樂顯揚 創辦同仁堂藥室。
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樂鳳鳴將藥鋪遷至前門大柵欄路南。
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 樂鳳鳴在宮廷秘方、民間驗方、祖傳配方基礎上總結前人製藥經驗,完成了《樂氏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一書,該書序言明確提出‘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訓條,成為歷代同仁堂人的製藥原則。
1723年 (清雍正元年)由皇帝欽定同仁堂供奉清宮御藥房用藥,獨辦官藥,歷經八代皇帝,188年之久。
1848年 樂氏第十三代傳人樂松生接任同仁堂經理。
1954年 同仁堂率先實行了公私合營。
一九五五年 同仁堂經理樂松生在中南海受到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同年被選為北京市人大代表,並出任北京市副市長。歷任全國一、二、三屆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任委員。
一九五六年 樂松生經理代表北京工商界在天安門城樓向毛澤東主席、劉少奇主席、周恩來總理遞交北京市私營企業全面實行公私合營的喜報。
一九五七年 同仁堂中藥提煉廠正式成立,開創中藥西制的先河。
一九七九年 同仁堂廠、店 牌號得以恢復。
一九八九年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認定“同仁堂”為馳名商標,受到國家特別保護,“同仁堂”商標還是中國第一個申請馬德里國際註冊的商標,大陸第一個在台灣申請註冊的商標。
一九九一年 同仁堂製藥廠晉升為國家一級企業。
一九九七年 由集團公司六家績優企業組建成立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年七月,同仁堂股票在六月上證所上市,這標誌著同仁堂在現代化企業制度的進程中邁出重要步伐。
一九九七年 集團公司所屬企業八條主要生產線通過澳大利亞GMP認證,為同仁堂產品進一步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
2000年 5月 成立了北京同仁堂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0月在香港創業板上市,實現了國內首家A股分拆成功上市。
同月, 成立了同仁堂麥爾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開始了向生物工程領域的初步探索。
10月 在香港成立了同仁堂和記(香港)藥業發展有限公司,為同仁堂產品進入國際主流市場邁出了關鍵一步。
2001年 6月, 與崇文區衛生局合作,組建北京同仁堂崇文中醫醫院,並於 6月18日正式揭牌,標誌著同仁堂在實現中醫中藥有機結合方面,正在進行有益探索。
同年7月 ,由北京市政府授權的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揭牌。這標誌著同仁堂實現了規範化的公司制的轉變,也是體制上的一次重大變革。

西北藥局時濟堂

【時濟堂】(明1573 ——→)是中國明清時中醫藥著名老字號。
“時濟堂”是中國最古老的中醫世家,嫡傳歷代,至今已有四百三十七年的歷史。

時濟堂】的歷史軌跡
“時濟堂”黨氏一脈,祖籍出自山西大槐樹。十六世紀中葉(中國明朝萬曆年間,公元1573——→)移民流落輾轉至西北,後至陝西漢中府。
先祖世傳鈴醫。開山祖明代黨印 (清代 黨瑞),醫號“時濟堂”。
其時,中國戰亂瘟疫,天災人禍。時發疫癘,治癒者眾,歷史上有“時濟堂濟世濟民”之說。
傳說先祖在遊方途中,於兵荒馬亂之時,在今甘肅一帶濟世行醫,治好巨戶人家痼疾,賜匾“黨神仙”,得賜金銀返陝,在陝西漢中府褒城紅廟寨,建祖房蔭庇黨氏子孫後世至今。歷史上以“時濟堂”懸壺濟世聞名。明清時期,有“時濟堂,中國醫藥之王”之譽,時與北方藥局“同仁堂”,南方藥局“胡慶余堂”及廣東藥局陳李濟(“杏和堂”)並稱中國歷史上的中醫四大藥局,史稱“時濟堂”為中國西北藥局。
近代掌門黨衡(宣統二年生人),陝西褒城人氏;七歲習讀家傳醫書,後又從恩師王世祥先生之學。師爺系清宮太醫,陳姓醫官不詳,當地尚有醫官巷可查。
恩師王世祥遺像 一九四零年春月恩師王世祥遺像 一九四零年春月
依“時濟堂”黨氏祖傳例制:若得兄弟三人,則老大侍醫,老二侍藥,老三侍政。
黨氏中醫嫡傳。(掌門人為長子,嫡系長傳。)人世滄桑,至上世紀初葉,黨氏家譜之長房長系僅得黨衡一人,次系黨權一人,故黨衡習醫,黨權習藥。三系後人三男三女,世事變遷,或治醫或務農為生。
玉林堂末代後人 李文彬玉林堂末代後人 李文彬
飽經戰亂的時濟堂至清代晚清時節已趨頹落,隨著時代的變遷,黨氏長系民國初年以“德衡堂”濟世,民國後期以“中和堂”名在漢中鐘鼓樓行醫,(時因緣備至,黨衡其岳父李文彬,系顯赫數代的中醫“玉林堂”末代唯一男丁後人)後聚兩家財力購戶落宅漢中西大街四十九號大院。
【時濟堂】的近代傳承
“救死扶傷,醫家本分”,“醫者父母心”。
民國後期“時濟堂”醫家直系後裔黨衡以“中和堂”名號在漢中鐘鼓樓行醫時,時有陝北紅軍高層在党家求醫住宿養病,直至漢中解放後,方知就裡。受其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公私合營時醫號產業全部交公。經組織介紹入西北大學學習後,黨衡(醫)、黨權(藥)兄弟二人先後參加鐵路建設,至此歲月輪轉,調動頻繁;地分南北,各自憑藉自己獨特高超的中醫藥領域知識,兢兢業業,工作一生。黨衡文革遭下放至廣水軍農公社,時子女上山下鄉,更以博學淵識,傳帶後人,亦曾以“杏林堂”行醫於湖北廣水、為民福祉。
黨衡,醫學教授,中醫主任醫師。二十世紀一代名醫。(二十世紀50年代初公私合營,“中和堂”交公,併入“中醫聯診所”後,即參加鐵路工作,至九十年代系武漢鐵路中心醫院中醫主任醫師。
一代名醫 中醫主任醫師 黨衡一代名醫 中醫主任醫師 黨衡
上世紀五十年代起,特別是公私合營,參加政府工作後,因其醫術卓絕,醫德高尚,獲歷歷殊榮,曾任人大代表,歷獲先進、模範、標兵,是出席全國群英會的國家勞模。在建國後的半個世紀中,曾服務於寶成線、終生先後在鐵四局、鐵二局,武漢鐵路局等地工作,數十年來,或巡回醫療,或會診指導,或開科講學,或臨床案析,培養了一批批優秀中醫、名中藥、針灸、按摩、推拿、理療醫師。
20世紀80年代的老中醫黨衡白利祥師徒倆20世紀80年代的老中醫黨衡白利祥師徒倆
終其一生,活人無數;無論企內還是路外,從軍內到軍外,從中央首長到普通工人,貧民百姓,從城市到農村,社會各階層、各階級的人士都有;受其醫惠者無以勝數。總其一生,謹遵古訓:“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工作業績,特別是普通工人、平民百姓,感念其醫術之高,醫德之好,至今口碑甚廣,盡其一生,救、治、醫、護、病患者累計達百萬人次以上……。
作為時濟堂(明1573——→)藥學的嫡傳,門內堂弟黨權(中醫主任藥師)當年及其子黨元安現今都是頗負重望的中藥師……
黨衡膝下子女各三,長女黨元秀,長子黨元春,次女黨元杏,次子黨元林,三女黨元鳳,三子黨元鳴,取其“秀麗的春天,杏樹林裡鳳凰鳴”之意。
改革開放後第一年春節,其親書楹聯:“兩袖清風歸故里,杏林春暖桔井香”。“杏林”是歷代對中醫國手的稱謂,“桔井”亦是醫學典故,傳說中,前輩名醫曾有常施藥給貧疾百姓者,感念其德,痊癒後,百姓每每給其種一棵杏樹,久而久之,乃至杏樹成林;也有人每每心存感激,在其井旁種上一棵桔樹以謝醫生給自己帶來了吉祥,“桔”、“吉”同聲,以討其吉,乃至井水甘甜,滋潤肺腑,而至“桔井飄香”,傳說喝一口桔井中的水也能身體康健……
其膝下六個後人中,由於歷史際遇的不同,雖均通醫道醫理或有養生保健,或有點穴按蹻、或有臨床醫學,或有針剌艾灸,調理經絡,理養氣機之異能絕術,但今為醫生,且為具有國家醫藥處方權者三人。元杏,特別是元林中醫臨床醫學造詣非凡,已有四十餘年的行醫資歷。
赤腳醫生到如今 從醫43年的名中醫黨元林赤腳醫生到如今 從醫43年的名中醫黨元林
老中醫講究口傳心授,“時濟堂”世以醫教慎嚴。二十一世紀的“杏”“林”年過半百,都是從“文革”時下放,“赤腳醫生”做起;可說是:行醫五十載,閱世已經年,祖傳醫德厚,活人美名傳;且後人均入醫道,或為研究生,或為醫學院,若以“杏林”代指中醫聖手,“桔井”指代中醫國術,今日之“時濟堂”果然是杏林濟濟橘井香,祖業傳承春氣暖了。
“時濟堂”黨氏當代後人,憑藉其卓絕的醫術,醫德卓卓,證書累累;分獲世界優秀專家人才證書、入主中國專家人名詞典等可見一斑。現正在將家傳醫術、特技秘方施入企業化的進途中。
時濟堂黨氏中醫之醫理藥論  
中醫發展史上有中醫八大流派之說,黨氏中醫師承金元四大家:
子鶴善攻病(張子鶴)東垣喜扶脾(李東垣)河間主瀉熱(劉河間)丹溪重養陰(朱丹溪)。遵師更宜重道,繼承必求發展,依今之感,果覺,“四子者,合之則全,分之則偏”;悟之,或雲“不能為良相,願為良醫”此言謬也:治國良相,世代皆有,自古良醫,無一人全。
中醫之道,醫聖張仲景有云:“……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是其意也”。故有醫門四診:望、聞、問、切;病理八綱:“陰、陽、表、里、虛、實、寒、熱”,就醫理藥論中的“陰陽五行、四時六氣、藏象、七情、營衛、氣血經絡”、內病八法中的“汗、吐、下、和、溫、清、消、補”而言,中醫中藥、醫門藥理、運用造化,自有玄機;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有其一定的自然規律,中醫中藥方面的辨證施治,對證用藥,臟腑病理的乘侮生克,陰陽互根,在清除病源,恢復機能的臨床施治上更是玄機奧秘,不可盡言。
唯施治者醫,靠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卓絕的醫藥知識,機緣巧辨,追本溯源,對證下藥;唯廣思慎醫,通曉機理,方能標本兼治,造福眾生。
時濟堂醫案典籍 之 筆華醫鏡時濟堂醫案典籍 之 筆華醫鏡
至於“時濟堂”傳統中醫用藥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方劑配伍上的“君、臣、佐、使”,“輕、重、緩、急、”;中藥用量上的“良藥炮製”,“以錢用藥”;製藥上的真、精、細;施藥上的扶貧濟危,更是“醫德其中,心法聖出,運用造化,盡在其中”了……
紅廟黨氏之自有專利-杏林平糖膏紅廟黨氏之自有專利-杏林平糖膏
“上工治未病”,中醫是預防醫學的鼻祖。“時濟堂”在中醫臨床的辨證施治上,講究“時、藥,人”的三位一體。作為難得的源遠流長,沿流至今的真正的中醫傳統世家,“時濟堂”除了對中醫中藥、善本秘籍、祖傳秘方、保健美容的繼承優勢,有自有專利和自主品牌之外,黨氏中醫在“立脈辨診”,“上治未病”,“良藥炮製”,“以錢用藥”等方面,特別是在當今社會,數百年來,其堅持至今的以最接近納米的克組合方式治藥施藥,廣治疑難雜症的業績,推及黨氏中藥在“環保”、“節約”上,都是獨樹一幟的。

南方藥局胡慶余堂

創立於1874年,坐落在杭州秀麗的吳山北麓,坐落著氣宇軒宏、金碧輝煌的古建築群,這就是聞名遐邇的“江南藥王”——胡慶余堂國藥號。其名取自《周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胡雪岩原欲取其名為餘慶堂,後應秦檜用過餘慶堂,故改之為慶余堂。它是國內保存最完好的國藥字號,也是國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徽派商業古建築群。胡慶余堂是清末著名紅頂商人胡雪岩集巨匠、摹江南庭院風格耗白銀三十萬兩,整座建築猶如仙鶴停駐在吳山腳下。胡慶余堂承南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廣納名醫傳統良方,精心調製慶余丸、散、膏、丹、濟世寧人。
上世紀七十年代,據傳由解放時年僅14歲的一名胡慶余堂的末代藥工推出的一種風靡一時的保健品“青春寶”在商品時代,一夜春雨般地造就了胡慶余堂斷代多年的新生。
現在,胡慶余堂中藥博物館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中藥專業博物館,她是在胡慶余堂古建築群的基礎上創建而成。參觀者來到這裡,既能博覽中國醫藥寶庫的精華,又能觀賞胡慶余堂古建築的風貌。
中藥博物館建築面積四千多平方米,分別由陳列展廳,中藥手工作坊廳,養生保健門診、門市和藥膳餐廳等五大部分組成。置身陳列展廳,就能從大量的介紹和寶物中,了解中國醫藥學的發展歷史,了解華佗、扁鵲、李時珍等歷代名人的軼聞趣事,在觀賞到胡慶余堂現存的各種珍貴的製藥文物的同時,領略全國著名中成藥廠的風采。
在手工作坊廳中,經驗豐富的老藥工將觀眾作精彩的現場手工和中藥材切片等操作表演。參觀者如果看後也想自己動動手嘗試,可以在“興趣室”里用傳統的手工操作工具,親自體驗古代的製藥工藝,從中獲得樂趣。館內還設有中醫傳統養生保健門診。屆時身懷絕技的中醫藥名家將為參觀者提供各項醫藥保健服務。
門市是胡慶余堂對外營業的一個視窗,也是中藥博物館向參觀者提供的選購藥物的場所。參觀者在這裡可以選購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地道中藥材,胡慶余堂出品的各種優質中成藥產品及全國各大中藥廠的名、特、優產品。
藥膳餐廳是中藥博物館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取中藥之功能,中菜之風味,將聞名世界的中國菜與中醫藥科學地結合起來,使人們在品嘗佳肴中領略防病強身,延年益壽之妙趣。

廣東藥局陳李濟杏和堂

陳李結緣同心濟世
相傳明朝萬曆二十七年(1600年),商人陳體全年末回鄉收得貨銀後乘船返回廣州。船抵達廣州後,他匆忙上岸,一時疏忽將貨銀遺落在船上,被一位名叫李升佐的同船旅客拾獲。李升佐諳熟醫道,在廣州開有一間中草藥店。
李升佐為人忠厚,拾金不昧,上船後整日在碼頭等候失主。陳體全回到家中,察覺丟失貨銀後連忙四方尋覓,尋至碼頭時,李升佐將拾得的銀元還給他。陳體全為李升佐的誠實品德所感動,意欲以銀元酬報,但被李升佐婉言謝絕。陳體全見李升佐老實可靠,便誠懇提出將遺金半數投資於李升佐經營的中草藥店。
李升佐謙辭再三後終於答應下來,當即用紅柬寫下合夥文書:“本錢各出,利益均沾,同心濟事,長發其年。”並將其店號定名為陳李濟,意為陳李二人巧結奇緣,合夥經營,同心濟世。自此,陳李濟的店號就在廣州城南雙門底(現北京路)掛起來。
陳李濟一直身處北京路鬧市中心,門前過客每日成千上萬。在饑民、難民較多的舊社會,常有行人暈倒,陳李濟鋪中的員工見狀必出門營救施藥,代其通知家人。“扶危助困” 被寫入老鋪條規的要則,延續數百年。
同治皇帝 御賜商標
陳李合資後,以濟世為辦廠宗旨,致力於蒐集古代固有成方、驗方,選用上乘藥材原料,悉心研究炮製技術,終於以精湛的工藝,製成多種別具一格的古方正藥。
清朝初年,陳李濟的產品已在國內頗有聲譽。為了擴大影響,陳李濟每年趁學子赴京應考之機,運送大批產品至京展銷。蠟丸這種包裝獨特的藥品引起人們的注意,那神奇的療效更使它逐漸贏得了聲譽。學子們考完試回到各地便以京都見聞來傳播陳李濟的蠟丸,並視為珍品饋贈親友。從此陳李濟蠟丸便聞名遐邇,成為“廣藥”的代名詞。
有一次,同治皇帝偶患感冒,腹痛、吐瀉不止,御醫合議,建議試服陳李濟出品的“追風蘇合丸”,果然奏效。皇上大喜,遂欽賜“杏和堂”三字為封號,同時欽準該廠儲藏用作原料的“舊陳皮”為貢品,多年向朝廷進貢。因此,在清同治年代,該廠又稱為“陳李濟杏和堂藥廠”。
陳李濟創業初期,藥廠只雇少數工人,前店後廠,手工生產,是典型的小作坊形式。後來由於產品聲譽日高,加之善於經營,除赴京展銷外,產品還遠銷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據史料記載,在雲南省怒江、西雙版納一帶,當時陳李濟出品的“追風蘇合丸”一粒可售一個銀元。
那時國內中成藥行業已形成了北京、廣東、江浙三大基地,其中北京以同仁堂為代表,江浙以杭州胡慶余堂為代表,廣東則首推陳李濟。
廣告歌謠 革命暗號
19世紀20年代,隨著出國謀生的華人,陳李濟的產品被引銷到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泰國、緬甸、印尼等地。清鹹豐六年(1856年),陳李濟又在廣州十三行開設一個批發所,作為產品輸出、洋藥原料輸入的口岸貿易機構。
陳李濟無言,它的歷史在悄無聲息地書寫著:
1900年英法聯軍入侵,廣州老鋪毀於炮火;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廣州10月失陷,8年抗戰,生產中斷;1954年進入公私合營時期,以陳李濟為主廠,先後併入神農、萬春園、偉氏、馮致昌、何弘仁、燮和堂、橘香齋等七家藥廠組成“廣州陳李濟聯合製藥廠”;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間,300百餘年的陳李濟招牌被改為廣州中藥二廠;1980年9月經批准恢復“廣州陳李濟藥廠”廠名、“杏和堂”商標,同年,中國藥材公司確定陳李濟為國家重點中藥廠。
陳李濟與中國民主革命有很深的淵源。民主革命時期,與彭湃並稱“工家革命兩巨頭”的楊殷烈士就是李家女婿。他在大革命時期到陳李濟發動工人、組織工會,並把它作為大後方,領導了廣州起義。“陳李濟,神龍茶,發燒感冒有揸拿!”一首陳李濟神龍茶的廣告歌謠,不但家喻戶曉,更是當年廣州起義接頭的暗號之一。時至今日,只要唱起這首歌,很多廣東人依舊感到十分熟悉和親切。
火兼文武 藥辨君臣
嶺南都市文化的深厚沉澱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南藥文化。為了更好地推動中藥文化,陳李濟在廠內興建了一座集中藥歷史、中藥工藝及中藥文化於一體的中藥博物館。
推開博物館兩扇厚重的仿古大門,一股老宅特有的陰涼,混合著清苦的藥香,悠悠襲來。這裡是博物館正廳,再現了民國初年陳李濟老鋪的原貌:宮燈高懸、雕梁扶欄、水磨青磚高牆、精工細雕的酸枝藥櫃、古色古香的酸枝趟櫳門、色澤不同的瓷瓶、幽幽發光的錫罐,令人目眩神迷。藥柜上所陳列的藥品均是陳李濟當年口碑最好,最具代表性的產品。濃郁的嶺南民俗氛圍中,看方、執藥的夥計神態逼真;陳、李二公的肖像下,坐堂問病的老中醫三指把脈,站在他旁邊穿琵琶襟套裝的小姑娘,目光親切,對病人體貼入微。各式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點燃起過往的記憶。
“火兼文武調元手,藥辨君臣濟世心”。博物館內高懸的一幅百年楹聯尤為引人注目。所謂“火兼文武”指的是火候的重要性,其中“武火”即猛火,“文火”即小火。而“藥辨君臣”強調的則是中藥配伍的準確性,其中“君藥”是針對病因或主症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一般效力較強,藥量較大;“臣藥”是指藥方中能夠協助和加強主藥作用的藥物。上聯謂醫人如治國,良醫如良相。下聯接上聯之意,良醫既如良相,藥亦有辨君臣,君臣同心,濟世興國。這正是陳李濟屹立杏林400年的核心精神所在!
“陳李濟”:並不強調家族利益的408 年老藥企
陳永涓,陳體全的第11代後人,這在她的家族族譜上有清晰的記載。目前她在“陳李濟”中藥博物館“任講解員,藥廠里的很多人稱她為”十一姐“。她告訴記者,她希望自己的講解讓每一個來博物館參觀的客人都能體會到中醫中藥的深奧與微妙。
家族世代以“誠信”為本
記者:父輩有跟你們說過陳家祖先的創業故事嗎?
陳永涓:我們的祖先陳體全公,幼時到西樵山採藥為母親治病的故事,小時候都有聽說過。我想,正因為他也略懂醫理,所以後來才會跟李升佐公共同經營藥廠。而關於他們由丟失的貨銀結識的故事,也有聽過。“陳李濟”可謂由一個 “誠”字而誕生的。在日後的經營中,也嚴格遵循了祖先的遺訓。
記者:作為陳體全公的後人,您覺得這個家族有些什麼特性嗎?
陳永涓:從小父親就教導我們做人一定要“誠”,這裡面包括了待人真誠和為人誠實。祖先的遺願家裡每個子孫後人都恪守著。另外,在我們家族中,或許是因為自小耳濡目染,雖沒有人專門給我們講解藥理知識、製藥工序,但我們好像與生俱來就懂得了辨別中藥、藥材配伍等常識。
“陳李濟”曾自組“消防隊”
記者:在“文革”中,據說“陳李濟”藥廠的很多傳統都被破壞了,具體情況是什麼樣的?
陳永涓:祖先們在創業時就有規定同心濟世,救急扶危。後來,不管是陳家還是李家的經營者,也都繼承了這一點。我記得,以前有路過門市的百姓,如果正好不幸暈倒或者受傷,“陳李濟”都會施藥相救。在門市就經常備有追風蘇合丸、行軍散、萬應如意油黎峒丸等應急的藥。還有,當時漢民路(現北京路)一帶儘是木屋平房,秋風乾燥的時候,會有火災。一方面為了自身安全,另一方面也為了救助市民,“陳李濟”自組了一支二十壯丁的消防隊,並有三輛漆著 “杏和堂——救濟扶危”的水車,當有火災危險時,“消防隊”就會出動。
陳李後人曾被嚴禁通婚
記者:“陳李濟”本來是陳李兩家創立的品牌,後來公私合營了。作為後人,您會不會更希望它依然是自己擁有繼承權的家族企業呢?
陳永涓:應該說,“陳李濟”在創立之初,就有著濟世意識,而不僅僅是狹隘的家族利益。在陳李兩家,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陳公和李公的後人,永世不準通婚。不管是姓陳還是姓李,在祖先和我們後人看來,我們就是一家人,就是兄弟姐妹。其次,通婚之後,就不分陳李兩家了,可能會造成一定的混亂,管理就會變得不明晰。老祖宗的頭腦很清醒,這樣做的確保證了“陳李濟”能很好地延續下來。此後三百多年,沿襲了輪流執政的傳統,兩族人輪流任司理,家族利益意識都在弱化。
“陳李濟”的理念,在於惠及大眾,它所生產的藥品,目的是治病救人,價格定位也要讓普通老百姓都能消費得起。幾百年來,接班人的素質和品行遠遠優先於家族利益。太強調個人或者家族利益,就沒有“陳李濟” 了,更沒有“陳李濟” 的今天。
當代,“北有同仁堂,南有慶余堂”,傳播著“江南藥王”長盛不衰的故事。在中國雖然有數不清的大大小小的中藥號,還有人說,但最有名的被大家公認的只有"兩家半"——北京的同仁堂算一家,杭州的胡慶余堂算一家,廣東的陳李濟算半家。
唯獨似乎被世人遺忘的是中國最早的醫藥傳家的“時濟堂”党家。只有陝西漢中古蹟勝景漢台的半淹在水池中的那巨大的一人多高的石雕凹石鼎(本來是一直擺在党家花園正中的蜜柑樹下的石鼎座上,養太古石用的,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以建市籌建公園為名,拿一個豬槽換下來,從原漢中市西大街49號党家拖走的)在承襲著不為人知的“時濟堂”往事的辛酸和曾有的輝煌;而同仁堂與陳李濟的古建築包括作坊已被全部拆掉,換成新造的房子,沒有傳統特色,只有胡慶余堂,原址上新舊夾合,保留了下來。古樸中隱現著幾分神秘,優雅里蘊藏有文化積澱。
在悠悠數千年燦爛的中華文明史中,天文曆法和中醫中藥是中華民族對中國人民和世界人類最大的貢獻。其意義遠遠超過四大發明。明清四大藥局之一的“同仁堂”堂號,現今是國藥的標誌;“時濟堂”黨氏中醫,是真正師傳口授,一脈相承,傳承至今,濟世活人的中國最古老的醫藥家族;“胡慶余堂”沉澱的是豐富獨特的文化,而“陳李濟”的理念,可以說是中國傳統商業文化之精華。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