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山鄉工農業
四個山鄉工農業總值2338.44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922萬元,農業總產值1416.44萬元,糧食總產量1156.8萬千克,農民人均純收入1750元,財政收入109.9萬元。
四個山為半沙漠氣候,春季常有沙塵暴。年降水量平均在178毫米左右,年蒸發量為3092毫米,年平均氣溫8℃。境內總體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唯有北端界碑、福安等村土地沙化嚴重,農業生產條件惡劣。全鄉農業生產主要以推廣普及農業新技術,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為主。1996年後,引進推廣擴大地膜工程,規範間作套種和高效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發展區域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基本形成了“小產品、大產業、小群體、大規模”的發展格局。2000年完成總播面積30642畝,其中夏播面積9884畝,占總播面積70%,規範化、模式化的間作套種完成13923畝,占可套種面積的75%。建成了六大特色產業基地,即12000畝沙膜洋芋產業基地,3000畝蜜瓜產業基地,省界林線1000畝,枸杞子連片種植基地,547畝中華廊坊2#速生楊種苗基地,1000畝優質飼草紫花苜蓿種植基地和120戶舍飼養羊基地。宋家莊村農業科技綜合開發示範園、界碑村千畝片帶建設初具規模。界碑村1998年零星襯膜造田200畝,1999年連片襯膜造田200畝。沙化耕地經濟襯膜後可防滲漏,節水一半以上,糧食作物畝產能翻一番,達到80千克左右。2000年試種上下覆膜200畝,取得了明顯效果,界碑村襯膜造田成功的經驗,為二期灌區連片治沙、改造沙化地積累了經驗。
四個山鄉林果業
四個山鄉為了抗禦風沙,構建農田防護林體系,改善農業生態環境,10年來累計栽植農防林11300畝248.6萬株,栽植經濟林3300畝36萬株。“省界林恢復工程”是甘肅與內蒙古的分界林,是二期灌區抵禦風沙的一道屏障。途經永豐、三灣、小山、界碑四村,長度達8.2千米。省界林始建於1997年,後因管理不善,樹種退化等多種原因,造成省界林破壞嚴重。2000年,縣鄉採取承包經營與分戶經營相結合的辦法,廣泛動員民眾全面實施了“省界林恢復工程”,栽植防護林6.17萬株,栽植優質枸杞子406畝11萬株,在農戶精心栽培下,枸杞子當年就取得良好的經濟和生態效益。各種樹木長勢旺盛。
畜牧養殖業初具規模。採取純小尾寒羊飼養,灘羊與小尾寒羊混合養殖,良種豬集中繁育等形式,促進了養殖業的發展。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大牲畜存欄逐年減少,豬、羊、雞的飼養量逐年增加。1991年全鄉存欄馬64匹、騾子268匹、驢363頭、生豬1558頭、小山羊378隻、綿羊1462隻、雞25800隻。在鞏固原有養殖的同時,著力啟動溫棚舍飼養殖。2000年全鄉溫棚養豬達到350戶,舍飼養羊達到200戶。在特種養殖上,推廣皮肉兼用性種兔和美國肉鴿等名優特品種。同時注重畜禽的疫病防治,每年畜禽的疫病防治率達到95%以上。
四個山鄉鎮企業
四個山鄉10年來,先後共建鄉辦企業7家,村辦企業12家。1998年,按照“一手抓發展,一手抓提高”的原則,鼓勵四個山第三煤礦、四個山通達煤礦進行技術改造,對布局不合理、證件不齊全的第一煤礦、第二煤礦、白灰廠、石膏礦、蓮花皮革廠、蓮花石膏板廠等企業依法進行了關停註銷。2000年,全鄉實現企業總產值751萬元。引導、扶持發展以第三產業為主的個體私營經濟,引進項目,逐步形成以鄉政府為中心的集住宿、餐飲、娛樂、修理、交通、商業服務等一體化經營的農村小城鎮雛形。全鄉有個體私營戶127家,其中有15家省、市、縣派出單位,年營業額突破8700萬元。初步形成農副產品集散基地和建材交易市場,形成餐飲、加工、修理、批發零售、醫療保健等商業性、服務性並重的東、西、南、北四條街道。
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全鄉建成初級中學1所,國小12所,有教學班99個,教師112名,在校學生3357名。新辦農民文化技術學校1所,自考服務站1個。有醫療服務網點22處,從業人員48人,其中標準化衛生院一所。計畫生育工作通過“三為主”驗收。開通有線電視和調頻廣播。有線電視覆蓋鄉政府附近2村,用戶達282戶;調頻廣播用戶1723戶覆蓋面70%。1998年京蘭光纜線路通全境,21個村程控電話實現國內外直拔,裝機容量達262部,中國聯通199、198尋呼於2000年10月開通投入運營。四個山鄉交通便利,南鄰省道308線二級公路,北鄰於武鐵路,距縣城50千米,距大咀子火車站僅7.5千米,每天始發和途經四個山鄉的班車達28個班(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