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銓四齡,母日授四子書數句;苦兒幼不能執筆,乃鏤竹枝為絲,斷之,詰屈作波磔點畫,合而成字,抱銓坐膝上教之。既識,即拆去。日訓十字,明日,令銓持竹絲合所識字,無誤乃已。至六齡,始令執筆學書。
記母教銓時,組繡紡績之具,畢置左右;膝置書,令銓坐膝下讀之。母手紡績,口授句讀,咿唔之聲,與軋軋相間。兒怠,則少加夏楚,旋復持兒而泣曰:“兒及此不學,我何以見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於床,以被覆雙足,解衣以胸溫兒背,共朗之。讀倦,睡母懷,俄而母搖銓曰:“醒矣!”張目視母面,淚方縱橫落,銓亦泣。少間,復令讀。雞鳴方臥焉。諸姨嘗謂母曰:“妹一兒也,何苦乃爾!”對曰:“子眾,可矣;兒一,不肖,妹何托焉?”銓終學有所成,蜚聲文壇。
注釋譯文
題目
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3分)
⑴畢: ⑵怠: ⑶旋:⑷至:⑸嘗:
2、用“/”標出下面句子朗讀時的停頓處。(1分)
擁 被 覆 雙 足
妹 何 托 焉
3、用自己的話說說這篇短文寫了什麼事?(3分)
4、文中母子兩人流淚哭泣的原因各是什麼?(2分)
5、這篇短文中有多處感人的細節描寫,請你任找一處說說感動你的理由。(3分)
6、文中母親的教子方式,你是否認同?談談你的看法。
7、用四字短語給本文另起一個標題
8、結合全文,說說“銓亦泣”的主要原因
譯文
我四歲的時候,母親每天教我《四書》幾句。因為我年齡太小不能拿筆,母親就把竹子削成為細絲,把它折斷彎成一撇一捺一點一畫,拼成一個字,把我抱上膝蓋教我認字。一個字認識了,就把它拆掉。每天教我十個字,第二天,叫我拿了竹絲拼成前一天認識的字,直到沒有錯誤才停止。到我六歲時,母親才叫我拿筆學寫字。
回憶我母親教我的時候,刺繡和紡織的工具,全放在旁邊,她膝上放著書,叫我坐在膝下小凳子上看著書讀。母親一邊手裡操作,一邊嘴裡教我一句句念。咿咿唔唔的讀書聲,夾著吱吱啞啞的織布聲,交錯在一起。我讀書不認真,她就拿戒尺打我幾下,打了我,又抱著我哭,說:“兒啊,你這時候不肯學習,叫我怎么去見你爹!”到半夜裡,很冷,母親坐在床上,拉起被子蓋住雙腳,解開自己的衣服,用胸口的體溫暖我的背,和我一起朗讀;我讀得疲倦了,就在母親懷裡睡著了。過了一會,母親搖我,說:“可以醒了!”我張開眼,看見母親臉上淚流滿面,我也哭起來。歇了一會兒,(她)再叫我讀;直到頭遍雞叫,才和我一同睡了。我的幾位姨媽曾經對我母親說:“妹妹啊,你就這一個兒子,何苦要這樣!”她回答說:“兒子多倒好辦了,只有一個兒子,將來不成才,我靠誰呢?”蔣士銓終於學有所成,響徹文壇。
作者簡介
蔣士銓(1725~1784) ,中國清代詩人。字心餘、苕生,號藏園,又號清容居士。鉛山(今江西)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進士,官翰林院編修。他是乾隆(1736—1796)、嘉慶(1796—1820)時期一個有影響的詩人,與袁枚、趙翼並稱“乾隆三大家”。他論詩也重“性靈”,反對前後七子的復古模擬傾向,主張兼師唐宋。他戒蹈襲,重性情,他說詩要“性靈獨到刪常語,比興兼存見國風”(《懷袁叔論二首》)。但對“性靈”的理解與袁枚不同,而且他比較強調“
意思對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