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嚴宏昌,原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村民委員會主任,“大包乾”發起者、領頭人。1978年11月24日,小崗村民召開秘密會議,包產到戶,他帶領安徽鳳陽縣小崗村生產隊的18戶農民,冒著坐牢的風險把隊里的土地分到了戶,首創“大包乾”聯產承包責任制。
人物事跡
其實,在“小崗變法”之外,人們絕不應該遺忘已在歷史洪流中漸漸變得淡漠的兩個詞:“省委六條”和“借地度荒”。曾任安徽省委書記的黃璜在接受一家媒體專訪時,如此描述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安徽農村的景象:
——那時正處於災難深重的“十年動亂”之中,飽受人禍之苦。雖“抓革命,促生產”的口號聲震天動地,但背井離鄉、流離失所的難民比比皆是,就是地處江淮丘陵的合肥周圍,來自鳳陽縣、定遠縣等地的逃荒要飯人群也是絡繹不絕,慘不忍睹。
安徽這種狀況的產生,不是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不是幹部不幹事,也不能說老天存心不幫安徽人的忙,根本問題在於極“左”路線的影響仍在繼續。
1978年前,小崗村被外人稱作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意思就是不長糧食。就在嚴宏昌當上村長的1978年,鳳陽發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幾乎顆粒無收,農民們更大規模地外出討飯。嚴宏昌自己不太懂農業生產,但他從父輩了解到,建國初期,小崗農民的生產一度幹得很好,一年能收十幾萬斤糧食,還有餘糧交給國家。他還注意到農民在自留地上的生產積極性很高,一畝自留地上種出的糧食,勝過生產隊二十畝地。他最後下定決心,要分田單幹。
嚴宏昌盤算著趕快把地給分了,“生產隊沒有牛,因此要儘早開始搞冬耕,過了年再分,怕來不及。”1978年11月24日晚,這一重大土地會議在小崗村最西頭的嚴立華家舉行。18戶村民的當家人一個一個地溜達著來到嚴立華家。當嚴宏昌宣布想把土地全部分到各家各戶的時候,大家積極性很高,嚴宏昌就拿出隨身帶的鋼筆,寫下字據,條件是每戶必須完成每年上繳的公糧。因為分田到戶在當時是很冒險的行為,大家連後事都想好了。嚴宏昌連夜將耕地和牲畜、農具按人頭分到各戶,小崗村的"大鍋飯"被徹底打破。第二年秋天小崗獲得了十幾年來的首次大豐收,一舉解決了溫飽問題,糧食自己吃不完,還第一次交了公糧。在當時的省政府領導的支持下,小崗村的大包乾經驗很快在安徽全省推廣上高中時,學校號召我們回去建設家鄉。1971年下學後,我就回到小崗。當時,村里狀況不好,大家都是出工不出力。我看不慣,幹了22天,就想往外跑。當時跟生產隊約定,一個月交15元錢,生產隊給我記150個工分。
以後,我主要在鳳陽縣城的工地上包工。承包下來一個工程後,再分包給小組長,根據工程量結算工錢,哪個工人幹了多少活就得多少錢。那時候,一般工地上的小工一天只能掙1元錢,但在我這裡能掙2元錢。工人們積極性很高。我承包的工程總能保質保量地提前完成。
這樣一直乾到1978年。當年2月,梨園公社書記到縣城來找我,讓我回去當隊長。當時,小崗人人當過領導,就我沒當過。書記說,你在外面領導五湖四海的人都能幹紅火,小崗就這些人,還能領導不好? 我當時是不想回去的,和領導“討價還價”:每月交隊里的錢漲到45元,後來又加到每月90元,最後,漲到每月交150元。我掙不到這么多錢,只能準備回去。我承包工地上的12個小組長知道後,不讓我回去。他們小組長願意集資,幫我交這些錢,說我要走了,他們就要散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