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店村[山東省濟南市鋼城區辛莊鎮下轄村]

喬店村[山東省濟南市鋼城區辛莊鎮下轄村]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喬店村隸屬濟南市鋼城區辛莊鎮,距辛莊鎮政府5公里,地處萊蕪東部丘陵地帶。東傍喬店水庫與後峪村緊鄰,西與坡莊村為界,北與前城子村接壤,南傍汶河與東宋家莊河相望。現有人口1026人,耕地面積945畝。

歷史

據《卓氏譜》記載:明洪武年間,卓姓由河北棗強縣遷此,喬姓早據,始建村無考,因村南有大道,喬姓開一客店,故名喬店。
據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喬店村清時隸屬“鐵車保”;據《辛莊史志資料》記載,民國元年至民國三十四年,喬店村屬鐵車區管轄,即萊蕪縣第五區;1958年10月,辛莊人民公社成立,喬店村屬辛莊人民公社;1984年劃辦事處,1993年劃鎮,都屬辛莊鎮轄。
喬店村已有六百年的建村歷史。姓氏有董、卓、李、王、單、 魏、亓、 段、艾、韓、張十一姓,卓姓遷此最早,董姓稍遲。董、卓兩姓人口眾多,占全村人口一半以上。村外雖有張家林,郭家林,而張、郭兩姓早無後人。
舊社會喬店村貧富兩極,差別巨大。民國年間至全國解放,喬店村有財主多戶,全屬大戶董、卓兩姓,並且雇有長年夥計幫工。分別不同地餵著牛、驢等大牲口,兼有商業活動。儘管各家財主富足不一,但都占足地利,建有豪宅,院落幾進。貧苦百姓只有在北嶺山坡蓋草房居住,生活有天壤之別。20世紀70年代中,為避水患和建喬店水庫后土地的短缺,村莊大搬遷,村中財主的豪宅不復存在。
喬店村歷史較長,雖經各個戰亂時期,但村里沒出什麼重大事故。日本鬼子占據辛莊、寶台時,常從村南大路經過,國民黨劉伯戈部也經常進村騷擾,但是喬店沒有死傷事件。喬店村1939年建立黨小組,在抗日對敵鬥爭、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鬥爭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喬店人具有光榮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富有革命鬥爭精神。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年代,這裡的英雄兒女就積極回響黨的號召踴躍報名參軍,先後有十幾名熱血男兒赴戰場。他們勇往直前,英勇殺敵,為革命事業不怕流血犧牲。卓連鋒、李曰祥等四位烈士就是其中的典範。1947年二月,萊蕪戰役打響,喬店村組成武工隊30人,擔架12副,小車10輛,嚮導4人,挑夫12人,籌措軍糧1500斤,做軍鞋300雙,柴草3000斤,積極支援了前線,為取得戰役的勝利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人文自然

喬店村山青水秀,環境優美。萊麻公路從村後穿過,喬店水庫橫臥在村東,長789米的喬店水庫乾渠雙曲拱渡槽橫跨村前,背靠山嶺,面對大河,公路環繞的秀美村莊。喬店摞子石,位於喬店村北嶺山腰,兩巨大沙石相摞,高約30米,驚險異常,遠遠望去,十分壯觀,近前仰望高不可攀,沿石窩登頂,令人心驚膽寒,上面石縫中長有荊棘和一株山葡萄。可惜此景已不存在,可能是由於地震或雨水浸蝕地面引起土質鬆動的緣故,上面巨石滾入溝底,後被石匠破之。另一景觀葫蘆石坐落村西,又名寶石葫蘆,高約6米,直徑約5米,外形像葫蘆而得名,在柄心一側有一道40多厘米的縫溝,縫溝內填滿沙土長著一些荊棘雜草。傳說,不知哪朝哪代,有一南方蠻客去北方探寶路過此處,順葫蘆藤而至,見到寶葫蘆,用神劍打開葫蘆,將葫蘆籽全部取走,剩下兩個瓢合併在一起,從此,葫蘆石就留下一道縫痕。
喬店村董家,人稱東西兩院,雖不是名門望族,但在萊城以東頗有名氣。長輩董學仁,又叫董學亭,是一開明士紳,解放前曾任泰山一中校長,博山縣縣長,鵬山高等國小校長。他有子侄10個,排行叫號,都是有名人物,在他調教下,有的早年外出加入了共產黨組織,參加革命,有的在家經營土地,兼營商業,但他不允許子侄加入國民黨。外出參如革命的幾個子侄,董老七解放後曾任軍政委,董老八解放後曾任寶雞市市長,董老五曾任淄博市教育局長,董老九曾任山東政法學院院長,他們都為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喬店村文化生活極為豐富,村中有一支業餘吹手班子,以鎖吶為主,配以笛、號、鑼、鼓等,活躍於農村文藝舞台上。村中還有一批工匠人,他們中有鐵匠、石匠、木匠、泥匠、瓦匠等。他們為村莊的建設,道路的建設,河堤的壘砌做出了巨大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