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amphorhynchus
原始飛行爬蟲類的絕滅屬。化石見於歐洲和東非的上侏羅統。約長0.5公尺(1.5英尺),具有長頭骨和大眼睛。鼻孔在嘴的後部。牙齒向前傾斜並互相交錯。很可能是食魚動物。軀幹短,前肢變成二翼,薄膜從一個強壯的長指延伸,很可能附著在後肢附近。其他的指骨像鉤子。前肢的上部強壯,附著著支撐翼的肌肉。尾巴很長,幾乎為身長的兩倍,其末端有槳形棒可幫助平衡;控制方向。許多骨頭是中空的。後肢很不發達,在地面上可能是笨拙的,飛行也不熟練,軟的翼膜僅有有限的活動能力。細粒沉積層內發現的、保存完好的一些標本顯示出毛髮狀結構的壓痕,沒有發現羽毛的痕跡。不詳其如何繁殖,雖然很可能下蛋,但不了解是否發展出築巢的行為。
相關詞條
-
喙嘴龍
喙嘴龍(拉丁文名:Rhamphorhynchus)。喙嘴龍生活在一億三千萬年前,是一種能飛行的爬行動物。體長約60厘米,上下頜上有尖齒,喜食魚類。翼骨間...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物種學史 生活習性 生成代謝 -
喙嘴翼龍
喙嘴翼龍(屬名:Rhamphorhynchus)又譯喙嘴龍,意思是“喙狀的口鼻部”,是種生存於侏羅紀的長尾翼龍類。喙嘴翼龍與翼手龍屬生存於相同時代。它的...
外觀 發現與分類歷史 古生物學 -
明氏喙嘴龍
明氏喙嘴龍,生活在一億三千萬年前,是一種能飛行的恐龍。體長約60厘米,上下頜上有尖齒,喜食魚類。翼骨間有翼膜,像鳥類的翅膀。尾巴很長,末端有一個舵狀的皮...
基本信息 分類 其他 -
喙嘴龍類
喙嘴龍類,rhamphorhynchus生存在侏羅紀中期—晚期。
基本信息 簡 介: 體形特徵 屬名淵源 -
鸚鵡嘴龍
鸚鵡嘴龍(屬名:Psittacosaurus)又譯鸚鵡龍,在希臘文意為“鸚鵡蜥蜴”,是角龍下目鸚鵡嘴龍科的一屬,生存早白堊紀的亞洲,約1億3000萬年前...
概述 形態特徵 命名分類 物種起源 古生物學 -
鸚鵡嘴龍屬
鸚鵡嘴龍(屬名:Psittacosaurus)又譯鸚鵡龍,在希臘文意為“鸚鵡蜥蜴”,是角龍下目鸚鵡嘴龍科的一屬,生存早白堊紀的亞洲,約1億3000萬年前...
簡介 外形特徵 分布範圍 生活環境 種屬分類 -
蛙嘴龍
蛙嘴龍產歐洲德國巴伐利亞省索倫霍芬。
無顎龍 其它中 -
喙嘴鱷
根據化石表現出來的特徵。福爾克納和考特利在1840年建立了喙嘴鱷屬(Rhamphosuchus),意思是“長有喙嘴的鱷”,模式種名為“Rhampho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