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名稱
喉顯微外科
別名
喉顯微外科手術;喉顯微手術;microlaryngoscopic surgery
分類
耳鼻喉科/內鏡手術
ICD編碼
31.4204
概述
在手術顯微鏡下經喉窺鏡套用顯微手術器械施行的喉部手術稱為喉顯微外科手術。1954年,Rosemarie Albrecht最早介紹在手術顯微鏡下觀察聲帶,1962年以後,Oskar Kleinsasser為推廣這項技術做出了重要貢獻。國內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展喉顯微手術,其優點為:①用機械代替人力固定喉鏡。手術者可以用雙手操作;②由於顯微鏡的放大作用,故視野清晰,手術精度高、損傷小、適應證廣、療效好。
適應症
喉顯微外科適用於:
1.聲帶小結、息肉、囊腫、白斑等。
2.聲帶早期惡性腫瘤。
3.喉室病變。
4.廣基型聲帶息肉,Reinke間隙水腫等。
5.聲門閉合不全。
6.會厭病變。
禁忌症
1.頸椎病不能後仰者。
2.有嚴重心肺功能不全者。
3.顳頜關節強直,張口困難者。
術前準備
1.術前6h禁食禁水,術前30min皮下注射阿托品0.5mg。
2.手術器械準備
(1)雙目手術顯微鏡:物鏡焦距375mm或400mm。
(2)支撐喉鏡:由喉鏡和支撐架構成,支撐、固定在護胸托盤上。成人喉鏡長170mm,內徑寬26mm;兒童喉鏡長130mm,內徑寬11mm。管壁兩側各有一燈芯小管。
(3)懸弔喉鏡:由直桿和橫桿構成懸吊架,連線喉鏡後,可固定於手術台靠近病人頭部的右邊。
(4)電視顯微喉鏡:1990年,Karl Storz公司推出了電視顯微喉鏡(videomicrolaryngoscope),這套設備是在顯微喉鏡上插入一個特製的內鏡(類似臨床上套用的鼻內鏡),通過內鏡連線電視監視系統,錄像系統和列印系統。手術時,手術者直接觀看監視器,用雙手操作。
(5)喉部顯微手術器械一套。
(6)冷光源系統。
麻醉和體位
病人平臥位,先面罩給氧3~5min,然後進行麻醉誘導。2.5%硫噴妥鈉4~6mg/kg,或丙泊酚1.5~2.0mg/kg,緩慢靜注,然後給予琥珀醯膽鹼,1~1.5mg/kg,靜脈注射,肌肉鬆弛後行氣管插管。成年人(男、女)用F6.5號氣管導管,經鼻腔插入氣管內。氣管導管僅位於聲門的後部1/3,即呼吸部或聲帶軟骨間部,不影響手術操作。採用靜吸複合維持麻醉,吸入藥可用異氟烷,七氟烷,鎮痛藥多選用芬太尼,用氯琥珀膽鹼(司可林)維持肌肉鬆弛。亦可行高頻正壓通氣給氧,維持血氧濃度。
手術步驟
1.插入喉鏡 病人平臥位,全麻,頭呈後伸位(頭下墊枕,不墊肩),術者左手持喉鏡經口腔送入,挑起會厭,暴露聲門,連線支撐架,並固定在胸板上。
2.暴露聲帶 喉鏡進入喉腔,暴露聲門後,一邊注視聲門,一邊旋緊支撐喉鏡的螺旋,調整喉鏡,勿使其過深或過淺,至全部暴露前聯合。
3.安裝手術顯微鏡及助手鏡 物鏡焦距為375~400mm,常用顯微鏡放大倍數為8~10倍。
4.在顯微鏡下操作 仔細觀察病變,酌情處理。
(1)聲帶息肉:用喉鉗夾住息肉,向內牽引,用喉刀或剪刀沿聲帶邊緣切除息肉。
(2)聲帶小結:看清小結基底部後,用剪刀剪除。
(3)聲帶囊腫:平行聲帶邊緣切開黏膜,顯露淡黃色囊腫,在黏膜下分離、摘除囊腫,對剝起的黏膜,可用生物膠黏合復位。
(4)Reinke間隙水腫:在聲帶邊緣外側2~3mm處,平行聲帶切開黏膜,至Reinke間隙,吸除黏膜下膠凍樣物質,切除一條多餘的黏膜,用生物膠將聲帶黏膜復位。
為減少術後復發,可在創面上塗10%硝酸銀,或電凝小的出血點及小的血管瘤。
5.術畢移開手術顯微鏡,鬆開旋鈕,撤出喉鏡,待病人清醒後拔出氣管插管。
術後處理
1.同一般全麻手術後護理。
2.用含慶大霉黴素、地塞米松鹽水定時做霧化吸入,以稀釋黏痰,促進分泌物排出、消腫、消炎。
3.術後2~3d即可出院。
4.發聲休息1周,減少聲帶摩擦。但應多行深呼吸,以防止前聯合粘連。
5.若咽部黏膜有擦傷,可用含片、含漱劑等藥物。
述評
1.輕度咽部黏膜挫傷,嚴重者可致咽弓撕裂。
2.喉鏡壓迫舌根,可壓迫舌下神經出現暫時性一側舌肌輕度麻痹,數日後可恢復。
3.聲嘶加重,聲帶手術後近期均有聲嘶,1周左右即可恢復,若長期不恢復,可能是損傷了聲帶肌或病變未完整切除。
4.喉水腫 由於在聲帶上手術時間長,損傷重,可造成喉水腫,嚴重者需行氣管切開術。
5.由於麻醉效果不好,鬆弛不夠,或放入喉鏡時方法錯誤,以致撞掉上切牙或使上切牙移位。
6.因插管或放入喉鏡時損傷黏膜,可以引起頸部皮下氣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