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善財古洞,位於浙江省普陀山青鼓壘的西北麓,洞因觀世音菩薩的左脅童子善財而得名。古洞兩面臨海,庵後更為陡坡碧海,松阜起伏。前有青山為屏,鳥語花香。洞前靜立,細聞海潮聲至,遠近喧囂皆無。說是洞,其實非洞,是一條深約一.五米,寬約四米的石縫,頂覆巨石,平整如蓋。為當年善財童子棲身、應化之處。
古洞風景
從《普陀山佛教》編輯部所在地祥慧淨院東行,繞過一片小松林,有石徑曲折北上。這是去善財古洞的必經之路。石板路僅能容二三人並行。路隨山轉,山約人行。兩側林木蓊蔚,瑞鳥脆啼,似吟妙樂,如詠佛曲。枝葉間蓮花洋若虛若實,恍入幻境。山路時左時右,上攀不久,漸轉平緩之勢。路盡處林木掩古寺,殿角壓枝出。
山門前,香道平整,地涌蓮花,山門古樸,額懸「善財古洞」四字。進山門,迎面一斗大的「佛」字,字上鑲「佛光普照」。陽光輝映之下,光芒四射,表「普照」之意於自然而然,形神兼具,可謂之一巧啊。
折而左行,穿一月亮門洞,即至觀音寶殿。小院緊湊,幽靜雅致。殿額題「觀音寶殿」。內供楊枝觀音菩薩寶像,像高二米餘,面容慈祥親切,右手托淨瓶,左手執楊枝,表「楊枝淨水,遍灑三千」之意。左脅為善財,右脅為龍女,灑脫飄逸,侍立兩側。東西兩壁懸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贊」,木刻精雕,共分五十三格,每格一圖,圖下有贊,色彩繽紛,形象生動,喻意深刻,別具一格。殿後壁左側供地藏王菩薩,右側供藥師佛,各執法器,端坐蓮台。東壁供送子觀音寶像,菩薩慈容,懷抱一子;其子合掌,虔誠作禮,兩兩相照,遙相呼應,生動非常。
觀音寶殿西側有一石壁,壁前有洞,此即是「善財古洞」。洞高四米許,寬四.五米,深一.五米,巨石為頂,覆於其上。洞口形如龍口,洞前突起一石,平整如案桌,長三.五米,高寬各一.五米。洞外觀其形,酷似龍舌。洞頂更有兩根石柱,形似龍角。遠遠望去,善財古洞恰如龍頭一般。洞內石壁上精刻阿彌陀佛立像,左手托蓮台,右手垂下,施接引印。兩脅鐫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立像,合稱「西方三聖」。右側供淨瓶觀音,緩傾淨瓶,普灑甘露,廣施娑婆。側壁刻有「觀眾生苦,慈航普渡」。左側供善財童子像,踏蓮台,合十恭立,童真無邪,面露微笑,得大自在。旁供一祖師像,名字已無從考證,僅知其於古洞洞側建茅篷居之,為善財古洞建庵之始,今塑其像以紀之。
史料記載
據記載,此洞初為善財童子棲息、應化之地。善財應化普陀,頗具神奇。其記載最早出現在《楞嚴經》,善度城 瑟胝羅居士善財童子云∶「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有菩薩名觀自在,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道。」後善財於此山中,依止菩薩。親聆教義,證大解脫,得大自在。善財當時居住說法之地,即今善財洞,此後常示靈異,以顯佛法不虛。
善財洞,處山林幽幽,得野趣盎然,看彩蝶雙飛,聽鳥鳴啼啾;觀蓮洋微浪,瓣瓣如蓮,聞潮聲陣陣,如佛曲梵唱;山間有幾朵彩雲漫捲,顯幾分自在,天邊有朝陽初升,得滿宇光明。此境只應天上有,人間那得幾回尋。到此覽聖地,不枉來此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