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縣農場

1957年6月,在霑化縣新建國營徒駭河農場。 到1972年底國營農場共安置城市知識青年6177人。 到1978年,全省國營農場發展到19處

商河縣國營農場原系1957年10月省農業廳在商河縣原農場基礎上投資改擴建機械化農場,從而建立了商河國營農場,場部設在城南八里莊村東,後遷至大嶺,下設大嶺、鄭家(後改為鄭路農場)2個分場。鄭路農場土地面積1萬畝,其中耕地6600畝,果園554畝,下設四個農業隊、一個園林隊、一個機械化業務隊;磚廠、麵粉廠各1處,職工158人,總人口356人。大嶺農場土地面積6800畝,其中耕地5700畝、果園130畝,設4個農業隊、1個畜牧隊、1個副業隊, 有磚廠1處。職工367人,總人口439人。這兩個場以種植小麥、大豆、棉花為主。1990年工農業總產值384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335萬元。鄭路農場,第三農業隊,1990年開始種植玉米。2000年,商河鄭路農場和大嶺農場由縣人民政府撤銷國營鄭路農場,2001年土地使用權託管給山東新汶礦務局使用,期限40年,同年組建山東新綠源山東新綠源森林科技產業有限公司。
現有原國營農場工人100餘人,人口300左右。

鄭家農場、大嶺農場

1957年6月,在霑化縣新建國營徒駭河農場。同年還將有擴地條件的章丘縣
農場、高密縣膠河農場、商河縣農場擴建為機械化農場。
於1964年1月報經國務院批准正式行文公布撤銷渤海農墾局。
1965年5月, 根據省人民委員會關於整編的指示,原農業廳直屬的26處國營農場
(即郯南、 寧陽、南陽湖、蒼山、白馬河、膠河、章丘、沽河、清水泊、巨淀湖、五
四、平原、昌陽、濰坊14處及渤海農墾局移交的廣北、黃河、徒駭河、商河、譚陽、
同興、聯合、郭局、下泊頭、劉坨、支脈溝、孤島12處) 分別移交勞改局、部隊、農
業院校和退回集體,留在農墾系統的13處農場均下放給有關專區、縣管理。
1969年開始,根據省革命委員會關於向農場安置城市知識青年的指示,山東省部
分規模較大的國營農場,承擔了青島、濟南、濰坊、淄博4城市安置知識青年的任務,
到1972年底國營農場共安置城市知識青年6177人。 其中黃河農場3919人, 廣北農場
515人,支脈溝農場485人,鄭家農場(商河縣)652人,南陽湖農場606人。
1970年3月經國務院、 中央軍委批准,由濟南軍區組建“山東生產建設兵團”,
歸濟南軍區直接領導。兵團以農場為基礎,以城市知識青年為招收對象,以現役軍人
為主管幹部,其任務是貫徹“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戰略方針,實行政治、軍事、
經濟三位一體,平時以生產為主,勞武結合,戰時以打仗為主,也要堅持生產,建成
一支不脫產的人民軍隊。 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由3個師、14個直屬團、3個獨立團、4個
獨立營、兵團教導隊和兵團醫院共26個單位組成。其中在國營農場組建團(營) 8處,
即黃河、廣北、清水泊(包括巨淀湖)、支脈溝、鄭家(商河縣)、膠河、南陽湖、蒼山等農場及
齊河“五七” 幹校、園藝場。商河縣鄭家農場為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二師九團六營.
1974年11月,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中共山東省委和濟南軍區黨委決定,撤銷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按建團前原屬系統回歸接受。交接工作於1975年3月結束,原屬農墾系統的8處國營農場均由所在地、市、縣農業部門接管。鄭家農場和大嶺農場交給商河縣地方管理。
1975年底,全省農墾系統共有15處國營農場,即黃河、廣北、清水泊、支脈溝、膠河、
南陽湖、蒼山、大嶺(商河縣玉皇廟鎮)、鄭家(商河縣鄭路鎮)、渤海、徒駭河、寧陽、章丘、郯南、五四農場,共有耕地23.9萬畝,職工總人數10695人,總人口為26201人。
到1978年,全省國營農場發展到19處 (其中郯南農場劃分為黃
墩、趙莊、歸義、蒲汪4處農場,另接收東明勞改農場1處),職工總人數12793人,耕
地面積23.8萬畝, 擁有拖拉機366台,收割機110台,載重汽車104輛。
至1990年,山東農墾系統共有國營農場18處,另有萄萄酒廠1處,共有耕地18.9萬畝,農場總人口2.26萬人,其中固定職工9550人,農業機械總動力達3.32萬千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