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隨著現代社會的商品化和技術創新與經濟成長的加速,商品呈現出知識化、軟體化、服務化、生態化等發展趨勢和特點。商品已不滿足於“需求”與“技術”、“經濟”相結合的形式,開始向“需求”與“技術”、“經濟”、“文化”、“環境”全面結合的方向發展。這些都推動了商品學研究內容和濃度的拓展,特別是對服務型、文化性、生態型商品開發,質量與標準化管理及消費指導的研究。
本書是作者認真總結20多年來商品學教材建設的經驗,在繼承作者過去出版的教材中合理的體系內容的基礎上,考慮我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轉變經濟成長方式的時代要求,及時吸收和引用國內外商品學界專家學者和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補充新的理論和實踐知識,並在內容和體系上進行了新的探索後最終編寫的。本書還在注重教材的系統性、科學性、時代性、適用性的同時,力求符合新時期人才培養的新的目標要求。
目錄
第一章 商品與商品學
第一節 商品
第二節 商品學的產生和發展
第三節 商品的使用價值
第四節 商品學的研究對象、內容和任務
第二章 商品分類與編碼
第一節 商品分類的原則與作用
第二節 商品分類的方法和標誌
第三節 商品編碼
第四節 商品條碼
第五節 商品目錄與商品分類編碼標準
第三章 商品的成分、結構與性質
第一節 食品的成分、結構與性質
第二節 紡織品的成分、結構與性能
第四章 商品質量與質量管理
第一節 質量與商品質量
第二節 商品質量的影響因素
第三節 商品質量管理
第五章 商品標準與質量認證
第一節 標準與標準化
第二節 商品標準
第三節 質量認證
第六章 商品檢驗與質量監督
第一節 商品檢驗概述
第二節 商品的抽樣與抽樣檢驗
第三節 商品質量檢驗方法
第四節 商品品級與分級
第五節 商品質量監督
第七章 商品包裝
第一節 商品包裝概述
第二節 商品包裝設計的原則
第三節 包裝材料
第四節 商品包裝技術
第五節 包裝裝潢與包裝標誌
第六節 商標
第八章 商品儲運與養護
第一節 商品運輸與商品儲存
第二節 儲運商品的損耗與質量劣變
第三節 儲運商品的養護技術
第四節 儲運商品的質量管理
第九章 商品開發
第一節 商品開發概述
第二節 商品開發的程式與內容
第三節 商品開發的要素與思路
第四節 商品開發戰略與開發方式
第十章 商品與環境
第十一章 商品與文化
高考複習概要
單考單招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商品學的產生和發展
1.商品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已有兩百餘年的歷史。
2.商品學的產生式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上的必然產物,屬於一個歷史範疇
3.唐朝陸羽於公元780年寫出了《茶經》一書,《茶經》的問世,促進了茶的生產與消費,使唐朝的茶葉經營成了與鹽並駕齊驅的大行業,可以說茶經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商品學專著。(李時珍《本草綱目》 吳中孕《商賈便覽》 王秉之《萬寶全書》)
據西方和如本文獻記載,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商業著作是阿拉伯人阿里阿德迪米斯基著的《商業之美》,該書的副標題是“關於優質商品和劣質商品鑑別方法及對商品騙子偽貨的識別指南”(義大利《生物學》 法國《完美商人》
18世紀德國人約翰貝克曼教授於1780年在德國格廷根大學首先開設了商品學課程,並於1793-1800年出版了《商品學導論》
任何商品,對於它的生產者來說,只能占有價值,不能同時占有它的使用價值,相反,對於
第二節 商品及其內涵
商品是指用來交換、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勞動產品。
一切商品都具有實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商品社會屬性的前提,既商品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商品的價值用貨幣來表示就是價格,表現為商品的社會屬性。
商品的消費者來說,只能占有使用價值,不能同時又占有它的價值,因此,一切商品都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統一體。
用來交換而尚未交換的藏品,只是形式上的‘商品’而已。
只有在市場上流通的,並通過交換的信息才具有商品的屬性,才能稱為信息商品。
商品的整體概念:它應包括一切能滿足消費者某種需求和利益的有形實體和無形服務。
概括的說,商品整體概念是由商品的實質性、實體性和服務性三方面構成的統一體或系統。
第一層次稱為核心產品,體現商品的實質性,它是指商品帶給消費者的最基本的效用和利益,既主要的實際用途(如衣服的首要功能是蔽體禦寒)
第二個層次稱為形式產品,體現商品的實體性,它是指商品能帶給顧客某些特殊利益,既產品的外部特徵(如商品的品質、式樣)
第三個層次稱為附加產品或延伸產品,體現商品的服務性。它是指圍繞商品使用價值的套用,給顧客帶來的附加利益(如商品的運送、安裝)
商品整體概念由以下要素構成:商品的效用(核心部分)
商品品質(只要指商品理化性質、技術經濟性能、使用壽命等因素。是消費者最關心的要素之一)
商品式樣(它是決定商品吸引顧客能力強弱的重要因素)
商品特點(指某商品與同類或同種商品比較,所具有的與眾不同的優良特徵。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產品競爭能力的強弱)
商品包裝(它是商品價值增值的重要手段)
商品商標(不同廠家的產品是由商標加以區別的,它是企業的一種無形資源)
商品保證(屬於產品售後服務的重要內容)
商品維修(是保證商品使用壽命的一種必要措施)
商品運送
商品安裝
商品保證、運送、安裝、維修屬於商品整體概念中的無形產品,它們是實現商品效用的可靠保證。因此產品的服務性是滿足社會需要的客觀要求,在整個產品中絕不是可有可無的。
第三節 商品學研究的對象和任務
商品學是研究商品使用價值及實現商品使用價值規律的科學。
商品學以商品的使用價值為研究對象,是按照科學形成的分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以滿足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為出發點,以商品質量為中心,以商品整體概念為線索,全面分析研究商品的實體性、實質性和服務性,其目的就是為了認識和掌握商品能夠滿足各種消費效用以及這些效用的規律。(自然有用性or社會適應性)所以,商品學研究商品使用價值,就必須從商品的效用入手。
作為商品學研究的使用價值,必須具備以下三點:1.必須是勞動產品的使用價值。
2.必須對他人用用,是社會的使用價值
3.必須通過等價交換讓渡給他人,從而成為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商品學的任務是由其研究對象和內容決定的,既從商品學的研究對象出發,以商品質量為中心。
第四節 商品學研究的內容和研究方法
商品學俺就的內容必然要從商品的自然屬性擴展到社會屬性來進行
按照商品學研究對象分析,商品的自然有用性是商品使用價值實現的物質基礎,商品的社會適應性是商品私用價值實現的必然條件,而商品的自然有用性和社會適應性的綜合,構成商品的質量。所以,商品質量決定著商品運動的全過程,它是商品學研究的中心內容。
商品學的研究方法1.社會調查法(現場調查、問卷調查、直接面談、定點統計調查)
2.現場實驗法(如對食品、茶、酒的試吃)
3.分析實驗法(所得的結果正確可靠,是分析商品成分、鑑定商品質量、研製新產品的常用方法)
4.技術指標法(是在一種分析實驗的基礎上,對一系列同類商品,根據國內外或國際上產力發展水平,確定質量技術指標,供生產者和消費者共同鑑定商品質量的方法)
5.對比分析法(是將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商品資料收集積累,加以分析比較,從而找出提高商品質量、增加花色品種,擴展是哪個破功能的新途徑)
第二章 商品質量
第一節 商品質量的概念及其意義
商品質量是企業賴以生存的基礎。“質量使企業的生命”
商品質量的狹義概念:是指產品質量,通常稱為商品品質,它是指產品與其規定標準技術條件的符合程度。
商品質量的廣義概念:廣義的商品質量既商品的市場質量,是指商品在一定使用條件下,適合於其用途所需要的各種自然特性的綜合及其滿足使用者需求的程度。
設計質量:是指設計中必須是產品性能符合使用者的需要,及解決產品的適應性。
實際質量:既成品質量,它必須與產品標準或設計方案的規定相符
代用質量和真實質量
商品質量就是衡量商品的使用價值的尺度,這個尺度是人們實踐中得出的科學結論,它屬於相對比較的範疇。
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質量保證是指對產品用戶方面的一系列工作,被稱為現代質量管理的核心,質量控制工作是指企業內部生產活動中的一系列管理動作,其內容是通過對生產過程中產品質量的測定並與商品技術標準對比,如在質量上出現差誤,則及時查找原因、採取措施、及時調整生產工序,以保證質量。從企業內部看,質量控制是質量保證的基礎。
非價格競爭包括:不斷改進和提高商品性能,改善包裝裝潢,更新花色品種,發展新產品,準時交貨,售後為用戶提供優良服務,對購買方的優惠貸款,有效的社會調查和廣告,商品信息傳播等。
第二節 商品質量的基本要求
對商品質量的基本要求是根據其用途和使用方法或使用目的來確定的。
對食品質量至少應有三個方面的要求:既具有相應的營養,以滿足人體維護正常生理功能的需要;具有較好的色、香、味、形等感官性狀;無毒、無害,符合衛生要求。
食品的營養價值:能給人體提供營養物質,這是一切食品的基本特徵,是決定食品質量高低的重要依據,在絕大多數食品中,它是評定食品質量的關鍵指標。
食品的營養價值包括營養成分、可消化率和發熱量三項指標。
營養成分是指食品中所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及水分等。(評定食品商品的營養價值,只要是分析其營養物質的種類和含量。
可消化率:是指食品在使用後,可能消化吸收的百分率(它反映了食品中營養成分被人體消化吸收的程度)(從可消化率角度講。動物性食品的營養價值高於植物性食品)
發熱量:是指食品的營養成分經人體消化吸收後在人體內產生的熱量。(它是反映食品營養價值最基本的綜合性指標)
食品的色、香、味、形是評定食品新鮮程度、成熟度、加工精度、品種特點以及質變狀況等的重要外觀指標。
巴普洛夫把食用前引起的消化液分泌稱為“反射相”,當食品接觸到消化器官後,所引起的消化液分泌,稱為“化學相”分泌。
所謂“食品無毒、無害”是指正常人在正常食用情況下懾人可食狀態的食品,不會造成對人體的危害。然而,無毒無害不是絕對的,允許食品含有必要的少量有毒有害物質,如食品添加劑、色素等,但是不得超過國家食品衛生標準規定的有毒有害物質的限量。
食品中毒害物質的來源:1.食品本身含有或在一定條件下產生的毒素物質
2.生物對食品的污染
3.加工中混入的毒素
4.保管不善產生的毒素
5.環境或化學藥品造成的污染(主要指“三廢”)
對紡織品商品質量的基本要求:(紡織商品包括紡織品和針織品兩個大類)
1. 材料選擇適宜性(紡織品商品的基本性能及其外觀特徵,主要由其所用的纖維材料決定的,所以,在選擇原材料時不僅要選用合適的纖維材料,而且限定材料中雜質成分的含量也是重要的質量指標。反映紗線質量優劣的指標主要由粘度、細度、勻度、強度等物理指標和外觀疵點兩個方面)
2. 組織結果合理性(紡織品的組織結構,主要包括織紋組織、織品重量和厚度、織物的緊度和密度、幅寬、匹長及織物歪斜等等)
3. 良好的機械性(在外力作用下,織物產生的應力與形變之間的關係,統稱為織物的機械性能。主要包括斷裂強度與斷裂伸長率、撕裂強度、抗頂強度、抗磨強度、抗鄒強度、抗疲勞強度等指標。強度越高,則織物的耐用性越好,摩擦是織物衣著過程中被破壞的重要原因。)
4. 適宜的服用性(要求縮水率、剛挺度、懸垂係數符合規定標準,並且有一定的吸濕性和透氣性,符合衛生要求。此外,少起毛球、花型、色澤、色牢度及外觀疵點處理方面等,也都是服用性能的基本質量指標)
對日用工業品質量的基本要求
1. 適應性(對單一用途的商品,要求它在正常情況下,具有符合該種商品品級的最佳使用效果,例如保溫瓶必須具備保溫的性能,鐘錶必須具有準確計時的性能。商品的‘適應性’和‘有用性’在概念上時有區別的。)
2. 安全、衛生性(是指商品在使用時,有關保護人身安全和人體健康所需要的各種性質)
3. 耐用性(是指商品在使用時,抵抗各種外界因素對其破壞的性能,例如對電燈泡規定了最低使用小時數為1000小時)
4. 造型結構合理性
對工業成品的質量要求
1. 技術質量參數符合指標。
2. 堅固耐久性
3. 安全衛生性
4. 結構合理性
5. 外觀適宜性
對農業生產資料質量的基本要求(包括化學肥料、農藥、農藥器械、半機械化合機械化農具、農用薄膜等)1.化肥和農藥(高效低毒)
第三節 決定和影響商品質量的因素
對直接來自農、林、牧、副、漁業生產的產品,其品種及飼養 、栽培、收穫方法和生長條件、收穫季節等,是對該類商品的質量起決定作用的因素。
生產過程影響商品質量的因素1.原材料(原材料是構成商品的物質基礎,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它的好壞直接決定著商品質量的優劣。在生產中節約原材料和使用代用原料的目的,是為了改善產品性能和更合理地利用原材料,決不能把節約原材料同保證和提高商品質量對立起來,應當是不斷發掘新材料、開發新產品,並提高材料利用率。.生產工藝(人是決定因素)
2..流通過程中影響商品質量的因素(流通過程是指商品離開生產過程進入消費過程的整個區間。商品周轉快慢是流通中印象商品質量的主要因素。)
3.使用過程中印象商品質量的因素(在使用過程中,除了合理套用、保養外,安裝、使用方法和使用環境對質量也有重要影響)
第四節 商品質量管理與質量監督
商品質量管理的技術依據:商品質量的高低、優劣是根據商品標準以及與其相適應的技術經濟法規來確定的,而不是已人們的主觀意願來判斷的。
商品質量管理宗旨:嚴格遵循商品質量標準來評價商品質量是質量管理工作的宗旨。
凡是符合規定質量標準的產品就稱為合格品,達不到標準的就稱為不合格品。
合格品還可以按照符合質量標準的程式分為:一等品、二等品。。等。
不合格品又可分為不可修復的不合格品(廢品)和可修復的不合格品(包括返修品、回用品以及存在著輕微缺陷的各種不良品。)對於可修復使用的不合格品也稱之為“潛在廢品”
商品質量監督管理的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
質量檢驗階段: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的質量管理只局限於產品的質量檢驗。人們也稱這種檢驗方法為“事後檢驗”。其缺點是不能事先預付,特別在破壞性檢驗的情況下,難以保證商品的可靠性、安全性等質量特性指標,而且大批量的生產單純依靠事後檢驗,很難把好質量關。
統計質量管理階段:從20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末。它運用數理統計法,從產品質量波動中找出某些規律,著重於生產過程的控制與管理,以預防為主。這種方法忽視了組織管理工作和發揮廣大職工的作用。
全面質量管理階段(TQC):是從60年代開始至今不斷發展完善起來的。全面質量管理就是要發動企業各部門及全體職工綜合運用管理技術、專業技術和科學方法,控制影響質量全過程的各個因素,建立從設計、製造及使用服務全過程的質量保證體系,用經濟方法生產出滿足消費者要求的商品。
流通企業的商品質量管理要求和質量管理內容:
流通企業的商品質量管理要求:
1. 流通企業應當切實執行進貨檢查驗收制度。
2. 所有商品均應備有質量檢驗標準
3. 流通企業檢驗商品,以成品檢驗為準
4. 妥善進行商品運輸、保管養護,保護商品使用價值的完好。
5. 在銷售過程中,應採取各種措施,保持銷售商品的質量,不銷售失效、變質的商品。
6. 建立各類商品質量檔案。
流通企業商品質量管理的內容
1. 定期進行商品質量的綜合分析
2. 收集消費者和用戶意見
3. 收集質量資料
4. 密切與生產企業的配合,搞好售後質量服務
國家對產品質量實行以抽查為主要方式的監督檢查制度。
第三章 商品分類
第一節 商品分類及其作用
商品分類:(為了一定目的,滿足某種需要,選擇適當的分類標誌,將商品集合總體逐級劃分為不同的門類、大類、中類、小類、組別、品目,及至品種、花色、規格等)這種科學地、系統地將商品逐級劃分的過程稱為商品分類。
商品分類的原則:1.客觀性原則(商品分類並不意味著把商品集合總體認為地加以分解。可以說,客觀性原則是商品分類的基礎)
2.系統性原則(是商品分類的關鍵)
3.實用性原則(是商品分類的時間標準)
商品分類的基本要求:1.必須明確商品分類的目的
2.必須明確商品分類對象所包括的範圍
3.必須選擇適當的商品分類標誌
商品分類標誌是指商品本身共有的並能用以區別某類商品與其他類商品的本質特徵。(商品分類標誌是商品分類的基礎,它是一項十分重要而細緻的工作)
商品分類標誌的原則:1.能滿足分類的目的要求
2.要有鮮明的區分行
3.應具有科學的系統性
4.應具有適應性、簡明性。
5.要有較好的穩定性
常用的商品分類標誌
1. 按國家政策分類:可分為一類商品,二類商品,三類商品。此種分類方法有利於國家巨觀調控和制定有關政策的決策。
2. 按商品的用途分類:商品的用途是體現商品使用價值的標誌,也是探討商品使用價值的依據。容易被消費者接受,可廣泛套用於商品的研究、開發和流通。(根據商品的基本用途,將全部商品分為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兩大類。
3. 按商品原材料分類
4. 按商品生產工藝分類
5. 按商品主要成分或特殊成分分類
6. 其他分類方法
第四章 商品標準
商品標準是對商品的質量以及與質量相關的各個方面所做的統一規定。
商品標準的本質特徵是統一。
商品標準化食指商品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環節中,通過制定、發布和實施標準達到統一和協調,以獲得最佳秩序和社會效益的全部活動過程。
商品標準化不是一件孤立的事物,而是一個活動過程,這個過程包括商品標準的制定、發布、貫徹、實施以及修訂等環節。
商品標準化也不是一個靜止的活動過程。而是一個不斷循環、螺旋式上升的活動過程,也就是說,商品標準化是一個不斷發展提高的過程。
商品標準化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商品標準化的廣度也是相對的,因為商品標準化的對象和範圍是不斷發展的。
商品標準化的基本要求是:商品質量標準化,品種規格系列化,零件部件通用化,名詞術語規範化。
商品標準,根據形式的不同有檔案標準和實物標準。
檔案標準時以文字的形式對商品質量所做的統一規定,這是商品標準的主要形式。
實物標準是指以實物樣品形式對商品質量所作的統一規定,當一些用文字難以準確表述或對照文字難以掌握、執行的標準內容,通常用實物標準形式來規定。
實物標準是檔案標準的補充,同樣具有法律的嚴肅性。
商品標準的作用:
1. 商品標準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商品標準是組織專業化生產的前提。/商品標準時提高商品品質的技術保證
2. 商品標準在流通中的作用:商品標準時商品按質論價的必要條件/商品標準時商品質量監督的技術依據。
3. 商品標準在市場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商品標準對商品使用價值的規範性確定,是社會資源配置的重要依據之一。
4. 商品標準在對外貿易中的作用:可供對外貿易業務在簽訂契約中有關品質條件等條款時有所產考,此外如契約中有關條款不夠明確是,則出口商品標準可作為堅定的依據。
我國商品標準的分級:在我國,商品標準依據其適用範圍的不同分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
國際區域性標準,也稱國際地區性標準,它是由國際地區性標準化組織制定和發布的標準。
國際標準是指由國際上權威組織制定,並為國際上承認和通用的標準。
產品質量監督是由國家及省、市、自治區產品質量監督機構,依據產品標準,對產品質量所進行的測試、檢查與評定。其目的是防止不合格產品流入市場,維護國家和消費者的利益。
產品質量監督除了以上國家法定監督之外還有企業自我監督、商品流通部門監督和消費者監督。
產品質量認證,根據認證作用範圍的不同,有國家、地區和國際三種認證制度之分。
產品質量標誌是證明產品符合某一標準或達到某一水平的一種符號或標記,是對經過認證的產品的一種表示形式。
目前,經過國家技術監督局批准的產品質量認證標誌有三種:方圓認證標準、長城認證標誌和PRC認證標誌。
方圓認證標誌分為合格認證標誌和安全認證標誌,長城認證標誌為電工產品專用認證標誌,PRC認證標誌為電子元器件可用認證標誌。
作者簡介
於安國,男,漢族,1963年5月生,湖南臨澧人,湖南科技職業學院副教授。先後承擔過“商品學”“市場行銷學”“消費心理學”“酒店行銷學”“廣告學”“組織行為學”“旅行社管理”等課程的教學任務,與人合著的《企業管理學》、《企業經濟管理學》、《玩具學概論》、《現代工業企業生產管理》、《管理學原理》等教材先後出版發行。2005年主編21世紀高職高專市場行銷·電子商務專業規劃教材《商品學概論》,2007年11月《商品學概論》被國家教育部批准為“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曾任首屆湖南省經貿教材編審委員會副主任。
圖書目錄
第1章 商品與商品學
第一節 商品
第二節 商品學的研究對象、內容、任務與方法
第三節 商品學的發展簡史與發展趨勢
第2章 商品分類與編碼
第一節 商品分類概述
第二節 商品分類標誌
第三節 商品分類體系和商品目錄
第四節 商品代碼與編碼
第五節 商品條碼
第3章 商品品種和商品開發
第一節 商品品種的含義和名稱
第二節 商品品種分類與結構的最佳化
第三節 商品開發
第4章 商品組成與性能
第一節 食品商品的分類、組成與性能
第二節 紡織品商品的分類、組成與性能
第三節 日用工業品商品的組成與性能
第四節 家用電器商品的分類與性能
第五節 家用交通工具的分類與型號
第5章 商品質量與質量管理
第一節 商品質量概述
第二節 商品質量的基本要求
第三節 商品質量的變化形式
第四節 商品質量的影響因素
第五節 商品質量管理
第6章 商品標準與質量認證
第一節 標準與標準化
第二節 商品標準
第三節 質量認證
第7章 商品檢驗與質量監督
第一節 商品檢驗概述
第二節 商品抽樣
第三節 商品質量檢驗方法
第四節 商品質量分級
第五節 質量監督
第六節 偽劣商品的一般識別方法
第8章 商品包裝
第一節 商品包裝概述
第二節 包裝材料
第三節 商品包裝設計與裝潢
第四節 商品包裝技術與法規
第五節 商品包裝標誌
第六節 商標
第9章 商品儲運與養護
第一節 商品儲存與運輸
第二節 倉儲商品的溫濕度管理
第三節 工業品商品的養護
第四節 食品商品的防腐與保鮮
第五節 汽車養護
第10章 商品與可持續發展戰略
第一節 可持續發展戰略概述
第二節 商品與環境
第三節 商品與資源的合理利用
第四節 綠色生產與綠色消費
第五節 商品與文化
總複習思考題例
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