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實主義

唯實主義認識世界全在於套用,在於實踐,在於使人類變得完美,在於解放全人類。因此,唯實主義的基本特徵是實踐性與人類性(人性)。

唯實主義實踐性

(一)實踐先於認識,真理高於實踐:

實踐是主體有意識的改變客觀世界的活動,是主觀與客觀、主體與客體相統一的根本途徑與結合點。認識與理論是人的意識及其實踐活動對於客觀存在相互作用的產物。實踐是認識的源泉,認識與理論從實踐中獲得,又轉過來指導實踐,為實踐服務。

實踐先於認識,真理高於實踐。認識只能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離開實踐就不可能進行認識。真理是人的意識通過實踐對客觀實際的正確反映,即人們對客觀實際的正確認識,亦即主觀見之於客觀的統一。理論認識的正確與否,必然導致實踐的正確與否。反之,實踐是否正確,也常常造成理論認識上的是否正確。但是,通過人們無數次反覆實踐與認識,必然產生正確的理論。

正確的理論認識使人類實踐從感性的被迫行為上升為科學理性的自覺活動。反映實際且高於實踐的理論是正確的理論,是真理。真理對實踐有積極進步的指導作用。脫離或歪曲實際與實踐的理論是錯誤的理論,是謬論。而謬論對實踐則有消極退步甚至反動的破壞性的指導作用。因而人類追求真理反對謬誤的偉大意義,就在於求得社會實踐的積極進步。

(二)實踐與認識的辨證統一:

實踐與認識具有同一性,是辨證的統一,其總的發展過程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5]人們在實踐基礎上認識,在認識指導下實踐,又在繼續實踐中產生新的認識,使自己的思想合於新的情況,同時也在不斷認識中調整自己的行動,使自己的實合於客觀規律,合於真理,於是,“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6]而達於實踐與認識的辨證統一。但是,認識於實踐在其具體發展過程中,則表現為趨前性、同步性與滯後性以及真理與謬誤、正確與偏見之分別。

因此而來,唯實主義強調認識與實踐相統一,強調理論聯繫實際,歷求認識的真理性與實踐的正確性,而反對和避免認識與實踐分離,反對和避免理論脫離實際,同時提倡超前認識與實踐的創造性,並隨實踐發展,不斷修正認識與理論的偏謬和發展真理性認識,以求得實踐上的持續健康發展。

(三)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根本方法:

唯實主義認為,實踐作為人類主體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方法。同時認為只有實踐與認識相互積極作用時,實踐對理論認識的檢驗才具有積極意義。

人們在實踐的基礎上,通過總結經驗和腦的思維——推理、判斷等製作功夫,獲得了理論認識。但這種理論的真理性如何呢?人們是怎樣判定驗證的呢?

一般而言,凡具有社會群體實踐意義的系統性理論,首先由某些權威人士提出或通過權威人士認同,而納入政統意識範疇,並由制訂出相應路線、方針、政策與實施計畫方案,然後才將其貫徹於實踐之中,指導實踐和接受實踐檢驗。

十分顯然,理論一旦提出,一方面必須受到人們主觀意識的檢驗,取得認同,另一方面是受到人們實踐運動的檢驗,而主觀檢驗方法具有首要的意義,實踐檢驗方法具有根本的意義。然而進一步,其實踐過程及其結果本身又必定受到人們認同性的檢驗。也就是說,一定理論用於實踐之中,有一個是否得到更廣大人們贊同與擁護的問題。

事實上,由於人們在社會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所站角度、立場不同,觀念不同,利益不同,而對同樣的理論和實踐運動,必定產生不同的認識和得出不同的結論。如有的認為“好得很,”有的則認為“糟得很;”有的認為“就是正確,”有的卻認為“就是錯誤。”

毛澤東說:“只有在實踐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時,人們的認識才被證實了。”[7]

然而,在實際生活中,有許多事情雖然達到了人們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也證實了人們的一定認識,但是否就證實了人們這種思想和行為本身的正確性呢?

如:誣陷他人或行賄受賄達到了其思想中預想的結果,與學雷鋒做好事所達到其預想的結果是截然不同的。

為什麼有的人殺了人被授予英雄稱號(當然是好人殺壞人,如在戰場上殺敵人),有的人殺了人卻被判為罪犯(這當然是壞人為非作歹殺人)呢?

在生活實踐中,怎樣判定真與謬、好與壞、是與非、對與錯、罪與非罪呢? 在戰爭實踐中,“消滅敵人,保存自己,”或是“消滅自己,保存敵人,”?為什麼人們總選擇前者而拒絕後者呢?

以上這些,無論從理論上或實踐上都是用什麼作為標準,來衡量判斷的呢?

很顯然,在實踐中,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只是一個方面,而另一方面,這種思想之預想及其實踐行為與其結果本身是否正確呢?這裡必定有一個根本性的原則的問題,即利益關係問題。這一利益關係就是人們用以判定、選擇、對待事物的不同態度、行為的標尺,亦就是首先看你站在哪些人的立場上說話,維護哪些人的利益。

實踐作為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是檢驗理論真理性的方法,而作為衡量判定理論真理性的標準,則在於一定理論用於實踐之對於人類的利益關係。

認識與實踐本身並不是目的,而它們有一共同目的,就是作用於人類主體的利益關係。那么,由此而來,認識與實踐也必定同時受到這種利益關係的檢驗。因此,鄧小平提出的“三個有利於”便是真理標準與實踐標準達到科學的統一。

實踐是偉大的,但並不等於實踐就是一切。否則,動物行為與人類行為就不會有區別。因為,實踐本身也有正確與錯誤之分,且更重要的還在於人類實踐與認識是相互促進,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認識源於實踐,又反過來指導實踐,它們相互作用,於是推動人類社會不斷發展。認識與實踐是辨證的統一,它們是一個統一體的兩個側面,既有共同的目的,也必有共同的判定標準。唯實主義在繼承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基礎上,發展和完善共產主義實踐觀,堅持認識與實踐統一論,反對認識與實踐分離,使其為人類利益服務。

認識具有相對性歷史性,而實踐也不可能有固定不變的模式,因此,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具體對待,普遍原則與具體實踐相結合這一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亦具有普遍的意義。

唯實主義人性觀

以往之人性觀點,無論是馬克思主義人性觀點,還非馬克思主義人性觀點,都不可否認地具有一定根據和某種科學性,而不同程度地表述了人性特徵的某些方面。然而,迄今為止,人類對其自身本質特徵的認識尚或處於較膚淺狀態,更不能說已經終竭了。因此,對此進行深入系統地認識探討,必將是一項堅巨而偉大的工作。

唯實主義認為,所謂人性,應當是一般人所固有抽象出來的共同性,這種共同性且是其它動物不具備並與之區別的內在標誌,亦由此決定人類實踐活動區別於一般動物行為之根本所在,那么,它即是理性思維或叫理性。人性即理性,是一個不斷發展與完善的過程,是不斷擺脫動物野性到人之理性的發展與完善,是從個體走向整體,從自我需要走向全體需要的發展與完善,亦即從本能、感性自私走向理性至公的發展與完善的過程。

(一)為人類社會需要服務是唯實主義的基本任務:

馬克思曾經指出:“個人有許多需要,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所謂人性,就是人們的社會需要。唯實主義強調,理論與實踐為人們的社會需要服務,為人類解放服務。

唯實主義認為,理論與實踐本身並不是目的,而它們的目的,在於滿足人們的社會需要。因此,是否對人類有益,是否有益於發展生產力,有益於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有益於改善人類生存生活狀態,是衡量一切理論真理性與實踐正確性的尺度。也就是說,對人類的有益性是檢驗認識真理性與實踐正確性的普遍標準和最高原則。或在一定意上,人們的感受,即鄧小平指出:“人民民眾贊成不贊成、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是檢驗理論與實踐的標準,俗話說:“人心是桿秤。”

人類需要與一般動物需要不同,一般動物在於本能或感性地簡單適應自然環境和單純索取自然物來滿足其自身需要,人類則自覺理性地結成相互協作的一定生產關係,並主觀能動地通過對自然與社會的改造來滿足自身需要,同時也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對其自身尤其對自身主觀世界的改造來適應現實環境,使其人與人、人與自然達和諧的統一。

作為人的個體需要是否符合人性,在於他是否自覺將自身作為社會一員,並將自身需要與他人及至全體需要保持一致。

然而,人性是一個不斷從擺脫動物本能和感性到人之理性發展的過程。因此,人類需要也必然是不斷從擺脫動物本能和感性需要到人之理性需要的發展過程。由此,人類亦將隨其理性的完善而擺脫相互對立,相互危害的動物行為,而使其他們的需要達到利益一致的人性的社會境界,則這種需要亦是對人類有益性與自然法則的和諧統一,亦即人類合一,天人合一之境界。

(二)完善人性是唯實主義哲學的根本任務:

如果說,人類發展的兩極,一端是野性,而另一端是理性,那么,人類社會發展對於人類自身的要求,就是消除野性和完善理性。

一般動物主要是本能到感性的發展,人則主要是感性到理性的發展。而感性賦於對事物表面認識,賦於感覺、野蠻;理性則賦於對事物本質認識,賦於理解、文明。因此,隨著人之理性的完善,必使其人類完整正確認識事物,從而完美地進行社會實踐活動。

恩格斯指出:“一個民族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離不開理論思維。”理論思維即屬理性範疇,就是理性思維。它是高級的意識活動,是人類意識活動的主要形式。而理性思維的完善程度則是標誌人類全面發展內在的根本因素,這種意識活動動能夠將一般感覺即對事物表面零碎的認識上升為條理性、完整性、本質內在性聯繫的、規律性的認識。理性思維作為人類意識活動,是由低級不斷向高級、由不完善向不斷完善發展的。這是人類特有的區別於一般動物的內在標誌。如果沒有這種理性思維,人類亦將與一般動物一樣,不可能有科學的發現、發明、創造及其科學的社會實踐的不斷發展。反過來說,人類社會實踐狀況正是人類理性思維發展與完善程度的客觀反映。

理性思維的發展,作為人類文化現象表現出來,則有兩個方面:一個是人類對自然的認識理解,即自然科學發展方面,它主要體現於人類改造自然物質的生產能力;一個是人類對其自身及其相互關係的認識理解,即社會科學發展方面,它主要體現於人類思想觀念與其對社會的改造變革狀況。

理性思維的發展程度也反映人們社會觀念的不同層次,且體現於人們行為品格之高下。

一切事物都具有保持自身存在與發展的趨勢,否則,事物存在與發展就不可能。保持自身存在與發展趨勢,作為人的特性而言,就是人的利己性。這即自然賦於人普遍的本能特徵。利己性就主觀意識上是為保持其自身存在與發展,因此,在這一意義上進,“利己之心,人皆有之。”但這也必有一個前提,即從主觀意識上進,無意於損害他人。

隨著人的理性思維發展,自我意識增強,而這種理性發展程度並不完善,尚帶有濃厚動物感性色彩和極大狹隘性片面性,於是在實踐上便產生“唯我”行為而損人利己,這即形成了人的自私性。自私性的增強,便形成人性異化。因而在這種自私性的趨動下,人類行為日益成為自身存在與發展的異己力量。但人類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必將衝破感性自私的樊籬,而最終抵達理性完善的最佳境界。

由於人的狹隘自私性,使其對自身及其相互關係的認識總帶著片面性偏見性,且由此建立起來的權力、權威及其傳統觀念旬極大地束縛了社會科學的發展,使人們觀念異化趨向日益加重,而自然科學發展則比較解放,於是造成社會科學遠遠落後於自然科學,從而也造成社會生產關係落後於生產力,上層建築落後於經濟基礎的發展。由於這種社會科學、觀念非理性狹隘自私及其支配下建立起來的社會體制的“唯我性”與自然科學及其生產力的社會化全球化之間的矛盾對立,便造成人類社會實踐日益步入“卡夫丁峽谷”紛繁複雜的危險境地。

社會科學發展與自然科學發展之間的落差,形成了人的理性分裂,且由此在社會實踐中進一步造成人格扭曲與畸形發展,則反過來使社會實踐的複雜性危險性更加日益嚴重,甚至將達到同歸於盡的程度。

人類在自身製造的困境中,幾乎達到走投無路的地步。然而也或必將通過人類冷靜的理性反思,全面、完整、正確地認識理解自身實踐活動給其自身所帶來的利害關係,同時通過這種反思推及未來,而將其實踐活動調整到最佳狀態。於是,人們社會觀念與生產生活能力達到一致的理性和諧,這亦是人的全面發展。

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是人。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作用是偉大的。但既是人類社會,其發展的決定因素必竟始終是人本身。因為,首先必須有了人,才會有其社會及其一切關係。

毛澤東 指出:“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決定的因素的人不是物。”[9]第一,武器是人製造並由人支配使用的;第二,無論怎樣精良的武器都不能最終解決戰爭問題,更不能消滅戰爭;第三,只有當人的全面發展達到理性的完善,才能最終從根本上解決戰爭問題,而消滅戰爭這個人類自相殘殺,自我毀滅的怪物。

同樣,在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這兩對社會基本矛盾中,人自始至終都是第一的最活躍的決定因素。因為,第一,社會矛盾本身就是人的思想認識與其指導下的實踐行為所形成;第二,如果沒有人的思維發展,人類社會也必將永遠處於一般動物關係的自然狀態;第三,只有當人的全面發展得以實現,才有可能實現人類社會的全面發展。

當然,這裡有一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問題,但它是通過人的主觀能動反映來實現的,且人的理性俞完善,這種能動性就俞明顯,當人的理性發展處於較低階段時,社會實踐尚呈自然狀態,甚或幾乎與一般動物社會差不多,於是,形成“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發展趨勢。但不可否認的是,人類社會實踐是在人們一定思想意識支配下的社會活動。由此,隨著人的理性不斷完善,社會實踐亦將日益操縱於人們的理想之中。於是,客觀事物不斷人性化,同時亦使人們的說踐日益符合自然法則。這便達到了主觀與客觀、主體與客體的統一,亦就是自然的人化與人的自然化的統一,即“天人合一。”

毛澤東 指出:感覺到的東西,不一定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準確的感覺它。理性認識高於感性認識。所謂人,就取決於具有理性,具有這種從感到理性的不斷發展,不斷完善。動物則只是從本能到感性的發展。因而,人類認識高於動物認識,人類實踐高於動物活動,人性高於動物性,且人類認識與其實踐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人性亦不斷完善。當人性發展達到自我與他人、個體與全體人類利益一致之自覺理性時,亦即達到了完全人——人性完善之境界。

古希臘神話故事講:獅身人面女妖常叫路人猜謎,且規定條件,猜不中都要被她吃掉,猜中了,她即自殺。謎面是:什麼東西在早晨用四條腿行走,中午用兩條腿行走,晚上用三條腿行走?但不知有多少人因猜不中而成為女妖果腹之物。後來,希臘英雄俄狄浦斯揭 開了謎底——這就是人。

人在嬰兒時用四肢爬行,長大後用兩條腿走路,老年時用拐杖幫助行走。於是,女妖大喊一聲,滾下山去,自殺而死。

這則故事寓意深刻的哲學思想在於:人類既是動物又不同於一般動物,他從一般動物中分化出來,從用四肢行走,進化為直立人,用雙腿行走,再發展到用三條腿——即加上自己創造的文明(文明棍)幫助行動。只有當人類文明程度達到完全認識理解自己的時侯,人類才能完全脫離動物野性而發展成為文明的完全人,結束妖化的動物人之歷史(女妖自殺)。

(三)唯實主義哲學是為全人類服務的

過去一切哲學都是階級的哲學,因此,是為一定階級服務的。馬克思主義

以前的一切哲學都是剝削階級、特權階級的哲學,因此是為剝削階級、特權階級奴役無產階級、無權階級服務的。

馬克思 主義哲學即辨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哲學,則是哲學第一次成為無產階級、無權階級的哲學,而為無產階級、無權階級革命和解放服務。馬克思主義哲的產生,是哲學史上的偉大革命,他為共產主義世界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人類社會及其共產主義運動的高級發展,必然要求哲學向著更高階段不斷革命,不斷發展,不斷完善。因此,唯實主義哲學就是/必須在繼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上,同時繼承全人類文明的科學成果,而發展和完善共產主義哲學世界觀,為解放全人類服務。

唯實主義哲學作為共產主義世界觀,而共產主義世界觀作為人類世界觀的最高境界,是屬於全人類的。所以,唯實主義哲學公然地聲明:是為全人類服務的,為全人類的解放服務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