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鎏金蓮瓣銀茶托

唐鎏金蓮瓣銀茶托

唐鎏金蓮瓣銀茶托,是唐代茶具,高4厘米,口徑17.4厘米,於1957年在陝西省西安市唐長安城平康坊遺址出土。

藏品簡介

高:4厘米
口徑:17.4厘米
用途:茶具
所處時期:唐
出土時間:1957年
出土地點:陝西省西安市唐長安城平康坊遺址

詳細信息

茶托寬平沿,淺腹,圈足,平面呈五曲花瓣形,邊緣微向上卷。其圈足內刻“左策使宅茶庫金塗拓子壹拾枚共重玖拾柒兩伍錢一”。同出的鎏金飲茶托共7件,其中一件圈足內鏨刻“大中十四年八月造成渾金塗茶拓子一枚金銀共重拾兩捌錢叄分”,另五件刻“左策使宅茶庫一”,這些器物形制基本相同,出土於唐長安城平康坊東北隅,為唐宣宗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前後左策使茶庫之用具。

歷史淵源

茶托有時被稱為盞、托盞,唐人也寫成“茶拓”。據唐李匡義《資暇錄》記載:“始建中(公元780年-783年),蜀相崔寧之女以茶盅無襯,病其燙指,取楪子承之。既啜而杯傾,乃以蠟環楪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環代蠟,進於蜀相。蜀相奇之,為制名而話於賓親,人人為便,用於代是。後傳者更環其底,愈新其制,以致百狀焉。”李匡義認為盞托最早出現於唐代,是為喝茶時防止手指被燙而設計。南宋程大昌在《演繁露》也說:“台盞亦始於盞托,托始於唐,前世無有也。”
但考古發現證明真正的盞托出現於晉代,長沙沙子塘2號墓出土的一例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南朝墓中出現的更多了,有的與盞成套出土,其形制與唐代的托盞相同。早期茶托盤底心下凹,周圍有凸起托圈,這批“左策使”銀茶托即承襲此種形制。至晚唐時,茶托的托圈增高,有的像是在托盤上加了一隻小碗。由於茶托的造型和功用都很特殊,所以與它配套的器物大抵皆為茶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