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寺[山東省 淄博市 沂源縣]

唐山寺[山東省 淄博市 沂源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唐山寺位於山東淄博,據現有古蹟考證及舊《沂水縣誌》等文獻資料的記載,唐山寺始建於隋唐時期,是由唐高祖李淵撥皇銀修建而成。在女皇武則天執政期間,是山東境內香火鼎盛的幾家寺廟之一。

介紹

唐山寺占地1730平方米,主體建築包括大雄寶殿、觀音閣、六個偏殿、藏經樓、方丈室等。佛殿採用石柱雕梁加小青瓦,聖像採用石雕彩面,基本呈現隋唐始建的格局。作為文化園的經典之作,寺內的單體建築觀音閣,供奉了全部由熔煉水晶雕刻而成的24尊高約1米的水晶觀音,無論就其水晶造像的規模及形體大小,都堪稱全國之最。

景觀

1、唐山寺

唐山山腰有數十米高懸崖環繞,山腰建有唐山寺。據現有古蹟及文獻資料的考證記載,唐山寺始建於隋唐時期,是皇家佛道教聖地,為隋唐朝時期的皇家寺院。據清代《沂水縣誌》記載,唐高祖武德二年,海岱賊帥徐圓朗以數州之地請降拜兗州總管,戰亂平息,天下太平,為保百姓安居樂業,唐高祖李淵即擇蓮花山之風水寶地,撥庫銀修建寺廟一處,命名“彌陀寺”。武則天稱帝後,改國號周,奉行三教合一,重修彌陀寺,建觀音閣、三聖堂。自唐中宗李顯復國號唐後,“唐山寺”之稱沿襲至今。重修的唐山寺占地1730平方米,主體建築包括大雄寶殿、觀音閣、六個邊殿,九龍壁等。佛殿採用石柱雕梁加小青瓦,聖像採用石雕彩面,基本呈現隋唐始建時的格局。

寺內一株古銀杏樹,樹齡約1500年,枝繁葉茂,果實纍纍。寺內有銀杏井,井深而水淺,但卻取之不竭,常年有水,旱不枯,澇不溢,井底部全是銀杏的根。據傳,這口井隋唐建寺以前就已存在,本是一股泉水,後來建成了井。水質清晰甘甜,飲之明目醒腦,爽身健體。古時窮人無錢醫病,就到此求水飲治,喝後竟然百病消散,於是人們就認為這井是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放在這兒的淨水瓶。

2、觀音閣

觀音閣一層仍然保持了原有的石砌拱門的風格,山門石拱上雕的是“賜福紋”,門洞邊坊上雕的是“吉象紋”,而邊坊基盤是古代留下的原始雕刻“瑞蓮紋”,整個門洞的寓意就是代表了蓮花托吉祥,賜福迎賓客的意思。觀音殿內供奉22尊熔煉水晶聖像,觀音閣內的水晶佛像數世界之最,是唐山景區之首。極頂原有元代始建、明清重修的關帝廟、三清殿遺址,今建有奶奶廟。

3、摩崖造像

唐山主峰南側山腰懸崖峭壁上,有著名的隋唐摩崖造像,俗稱“羅漢崖”。沂源縣共有摩崖造像4處,其中以唐山南崖的造像規模最大。據史書記載,魏晉南北朝至隋時期,北據此三公里便是為郡、縣治所長達四百餘年的東安古城。那時佛教流傳盛行,地處通都大邑之要,廣建寺院、大行佛事,便屬勢所必然。唐山摩崖造像便是這是留下的文化遺蹟。這裡重巒疊嶂,松柏滿谷,山腰數丈高的懸崖環繞,遠眺似黑色腰帶相束,峭壁平整光滑,是雕刻佛像的理想之處。

造像分布在唐山南崖中部高20米、寬80多米的峭壁上,共有造像503尊,分刻於兩處八個大小不同的佛龕中,其中高浮雕497尊,陰刻1尊,單獨組5尊。佛龕距地面高1至1.5米,深約0.5米,佛像高約0.4米,多成行橫向排列。造像身披袈裟,大多結跏趺坐,只有個別石龕上部的造像端坐於方形須彌座上。整個造像前方有一組獨立雕像,因位置較低,毀壞嚴重。這組雕像均為立像,高100厘米,披堅執銳,叉腰怒目,足踏4個伏地鬼魅。東端石崖有一高150厘米的陰刻像,披袍、挽髻、著鞋襪,線條簡潔流暢。造像生動逼真,神情姿態各異,有的雙手交叉於腹部做禪定狀,有的手按膝上做降魔狀,有的閉目誦經,有的卻東張西望。

由於年深日久,造像又小,下部多已毀壞,上部稍完整,但殘損嚴重,鏽蝕斑駁,苔蘚覆蓋。唯其衣著式樣,雕刻線條依稀可辨。對研究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提供了可考的實物資料。此處摩崖造像的數量之多、規模之大、文物價值之高等在全省也屬罕見,2006年12月7日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為了更好的提高摩崖造像的可觀性,經專家專門設計,在原有石刻保護區外的石崖上,於2006年新雕刻了60窟動態五百羅漢,高浮雕工藝,除羅漢外,其坐騎、法器,包括背景都進行了詳細展示,生動形象地再現了當初羅漢們在世間傳經授業的過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