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美國加州大學北京中心主任、前美國外交官
生於美國
人物生平
上世紀60年代初,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John Thomson訪問台灣後,對中國文字和文化產生興趣。他開始學中文,並取了一個中文名字“唐占晞”。“當時美國很少有人學中文,對我們來說,蘇聯很恐怖,是第一個不能去的地方,而中國大陸也是個陌生而可怕的地方。”唐占晞回憶。他要深造中文,能選擇的地方只有台灣和香港,因為“不想去中國大陸,中國大陸也不讓進”。
1966年,在成為台灣師範大學中文系的留學生後,他幾乎天天能看到或聽到“光復大陸”的標語和口號。
1970年至1997年在美國國務院駐外事務處任外交官一職。
1978年6月的一天,被委派到美國駐北京聯絡處,參與商討美中邦交正常化和談所需的條約和協定。唐占晞一大早從台灣出發,輾轉香港、深圳,當晚9點半左右從廣州飛抵北京首都機場。他以新奇的目光,打量著眼前這片被台灣人形容為“匪區”的土地。從機場到位於建國門附近的聯絡處,他乘坐的小汽車迅速掠過一輛又一輛緩緩行進的牛車。瀝青路兩旁大部分都是農村景象,路燈下面,隔一段便有穿短褲背心的老百姓坐在燈下打撲克。
1978年7月7日,參與美國總統卡特的科學顧問普雷斯博士率領美國科技代表團與方毅在人民大會堂會談,參與和推動了中美建交後首批52名人員留學美國的事宜。 1978年,由唐占晞負責,中美之間中斷了32年的富布萊特項目重新啟動。經許國璋推薦、唐占晞面試後,北京外國語學院教師梅仁毅成為第一個富布萊特訪問學者。
1978年至1981年在中國參與美中邦交正常化的工作,任美國駐華聯絡處一等秘書,同時也奔走於台灣、印度尼西亞、瑞典和華盛頓。
1978年唐占晞在北京擔任美國大使館新聞文化顧問,對推動美中文化教育交流起到了關鍵作用。他做的工作包括,為兩國互送優秀學生並提供獎學金。
1980年在中國創立富爾布賴特官方獎學金教育交流項目,支持在中國發展英語教學和美語研究。之後他又被聘為美國之音東亞部總編輯。離開美國駐外事務處後,唐占晞在芝加哥一商務信息服務公司"中國線上"擔任總編。
唐占晞在舊金山州立大學獲得中國文學學士學位,後就讀於哈佛大學,獲得東亞研究的碩士學位。
2009年任美國芝加哥市中國經濟發展中心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
目前,是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校際合作課程的負責人。這個校際合作課程是一個中文強化訓練課程,由美國14所一流大學共同主辦,由加州伯克利大學東方語言研究學院直接管理。
人物近況
2011年11月12日上午9點,加州大學北京中心主任唐占晞先生在北京大學二教505作了題為“My Experiences in Studying and Working with Chinese Language for 46 Years”的講座。講座基本上按照以下提綱展開:
1. Evolu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tezching in the U.S. since the 1930"s ; 2. My personal experiences in studying Chinese in the U.S and Taiwan;
3. Using Chinese is my work as a diplomat,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editor and educator;
4. Common mistakes in translation;
5. Cultural context and levels of usage;
6. Accents and dialects;
7. Careers for teachers of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U.S.
以下是本次講座的主要內容:
唐占晞先生首先介紹了自己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學習漢語的情況。還是一名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的時候,唐先生就對漢字產生了興趣,退役之後,他開始在舊金山州立大學學習漢語。後來,他拿到了台灣教育部的獎學金,開始在台師大國語系繼續學習。在美期間,他得到了幾位有著深厚國學功底的中文老師的指導,接受的是比較傳統的中文教育(比如學習甲骨文、《說文解字》等),學習的是標準的漢語。五六十年代的台灣,“方言林立”,所以來到台灣以後,他能聽到湖南話、閩南話、廣東話等各種方言——對他而言,這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收穫。事實上,唐先生不僅能講流利、標準的國語,也能講閩南語、上海話等其他漢語方言。
學漢語當然不能沒有學習材料。唐占晞先生介紹了自己那個年代學習漢語使用的字典,如 Mathews’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等,同時也介紹了當時學習漢語時使用的威妥碼拼音,以及趙元任先生等人制定的國語羅馬字等。此外,他還特別介紹了John Defrancis 和George A. Kennedy 兩位編寫的漢語教材和工具書,如ABC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等。值得一提的是,這兩位先生為美國的中文教學事業確實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很值得我們進一步了解和學習。
畢業以後,唐占晞先生當了一名外交官,在台灣工作了很多年。1978年,他被派往美國駐北京聯絡處,參與中美邦交正常化的準備工作(負責外交協定的翻譯等),此後在中國居留達十多年之久。來到中國大陸後,唐先生繼續堅持學習漢語(主要是學習簡體字和大陸辭彙,因為他之前學習的是繁體字,辭彙也受到台灣的很大影響),以便開展工作。
唐先生接著談了對翻譯的看法。他認為,翻譯的過程中要特別重視數字,因為英、漢兩種語言在數字表達方面存在差異:英語裡沒有“億”這個單位。此外,他也談到中國的天干地支、二十四節氣,希望中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文化補充。他還向大家介紹打電話過程中“對”和“是”的區別,強調“禮多人不怪”;以及使用紅筆寫信(要么是皇帝御批,要么表示斷交)的文化禁忌。他認為美國學生學習漢語時在手寫字和漢語方言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需要老師們加以重視。
最後,唐先生還對如何教漢語給出了自己的建議。第一是要了解學生的目標,第二是要增強和保持學生的動機,經常鼓勵學生。至於漢語教師的就業和個人發展,唐先生提出,要經常關注全美中國小教師協會、美國外交學院等網站的招聘信息,儘量到就業機會較多的地方去。他還希望大家不僅要學好專業知識,學好英語(達到能用英語講解漢語語法的程度),而且要對文學等有所愛好和鑽研,擴寬自己的能力背景,為自己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在教漢語的同時,也可以利用機會攻讀美國的碩士或者博士學位,充分利用各種機會。
唐占晞先生最後說:“你們的工作比任何外交官還重要,因為你們是兩個國家、兩個民族人民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