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占據該繪畫中心的千手千眼觀音描繪的非常美。臉部和從衣服中露出的前臂、手,皮膚的顏色用橙色和肉色細心暈染,而用赤或紫色描線。看似搖曳的背光外圈,由每一個都鑲著眼睛的無數手構成。背光內緣有巨大的四十隻手,每一隻手或持物或結印,使尊像周圍呈複雜的圖形。其頂部配有結合掌印的二隻手,綠色腕釧鑲著藍色寶石,手持的物品也大多施以藍色,這一部分的色彩是以青色為基調,與覆蓋觀音菩薩肩膀的濃密的青色頭髮非常吻合。在眾多手持物中,有幾樣比較明顯,如白色貝殼以及和它對面的淨瓶。上方的日月、接近頂部的如來像和建築等尤為醒目。頭部由十一面組成,寶冠上是化佛。觀音下方是餓鬼和乞兒,他們張開兩手等待,似乎要接受從結與願印的兩隻手中落下的甘露和七寶。
前述小型的麻繪上,圍繞觀音的主要諸像中,上方有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下方是持金剛杵的二身怒發鬼神,中段兩側則是如意輪觀音和單腿直跪的菩薩,都可以在本畫中找到。然而,本絹繪不僅包括了上面所有的內容,還增加了很多像。上邊的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兩旁有十方化佛,每側有五身。畫面的左下方的供奉者標有“散花”二字,並排的是觀音變身之一,即通過羂索救濟眾生的不空羂索觀音。右側相對的位置上,是 “塗香”與如意輪觀音。其下兩側是本來為印度神的梵天和帝釋天,後被納入佛教護法神的萬神殿中,以及他們的眷屬。他們的下邊,左側站立著摩訶迦羅天,右側是乘白斑青牛的摩醯首羅天,懷抱可以象徵他的創造者身份的童子。其下,左右兩側火頭金剛之上布有左右兩組群像。左邊一組以孔雀王為首,隨從有一尊菩薩、一尊天王以及包括四天王中的兩尊,兩天王中的一尊手托槍和塔,可以判斷是北方天的多聞天。他的姐姐功德天跪在這一群像前。右邊群體中是以金翅鳥為首,隨從有四天王中的二身,其後是如來以及懷抱兩個童子的婦人(可能是訶梨帝母)。與功德天對稱的位置上,是手持錫杖跪著的的白髯老人婆娑仙。他瘦骨嶙峋的手足和身軀,與據說是775年的敦煌第148窟南壁龕中的四臂老人形象相似。
這兩組群像中間,有蓮池,觀音的蓮花座的長莖從蓮池伸出,由頭戴蛇頭和蛇尾冠的二個龍王挑起,環繞著長莖有鏇渦狀的五彩水,池中還有六個龍王。蓮池下方,是被火焰光圍繞的二身像,現只殘留了一部分,通過榜題得知是頻那勒迦和畢那夜迦。
該繪畫使用幅寬約55cm的三幅絹,四周均留空白約5cm,當初應該縫有絹邊,因為畫面邊緣留有細小的紐狀痕跡。在下邊留有一部分的空白,從而可判斷該繪畫原本沒有供養人像。很像早期的大型畫面的作品。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像這樣華麗的大型繪畫,不可能通過個人捐贈而形成,而是眾多供養人或者委託者的共同捐贈的產物。以壁畫為例類推也能確定,這樣的繪畫不可能單獨懸掛。然而,有關此畫的使用場合尚未有滿意的答案。
唐代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圖(乙)
唐代,8世紀末~9世紀初
麻布設色
原敦煌莫高窟文物 英國博物館藏
尺寸: 101厘米 x 102.5厘米
此麻繪的構成,是簡化了的大約同時代的絹繪大作《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圖》,彩色圖版中只刊載了畫面左側中央的天部和其下面的火頭金剛部分。
中尊千手千眼觀音不是立像,而是坐像,全身恰好圈在由無數隻眼和手組成的大圓中。周圍只繪了絹畫中所見的眷屬中的一部分。首先是上段的左右,乘馬的日天和乘鵝的月天,並有各自相應的紅色的日輪和白色的月輪(在圖16的絹繪中,是相反的)。中段,是在絹繪中被標為“散花”的天部,跪著捧花。
在下段,蓮池的兩側各站一身被火焰光圍繞的金剛力士,同時還有豬臉的侍者。和絹畫的情況相同,左邊是火頭金剛,右邊是青面金剛。下邊設定了細帶狀的供養人欄,繪著身著8世紀末至9世紀初期的衣裳的供養人。
由於省略了其它很多像,周圍描繪的六身像每個都很寬鬆,連細部都描得很明確。背景的深青色底子上有三根線組成的斜格子,每個菱形中加了白色的花卉圖案,而每一花卉本身也是由白色的小菱形組成的。回想有鹹通九年(868年)紀年的版畫《金剛經》中,也見到過相同的底紋。觀音和中段二尊的蓮華座,有8世紀風格的華麗裝飾,絹縫的邊布內側還可見描有花柄的裝裱。從這點看,麻布在此畫中,與其說是絹的廉價代用品,不如說認為有素材方面的價值。
作品鑑賞
此幅給人
留下深刻印象的繪畫,是最精美的作品之一,有人認為它是吐蕃時期密教在敦煌地區盛行時密教佛畫的代表作。密教的影響,已出現在與該繪畫大小相同的藥師淨土變相圖中,那
圖的上邊兩角安置有千手觀音和文殊菩薩。千手千眼觀音在其它大型的藥師淨土圖中是也作為主要像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