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中國古代的一種金屬撞擊器,通常作為軍事或宗教場所的附設器具,用於報時或召集人群、發布訊息等。鍾大都刻有銘文,以祈求上天保佑。
在中國,自黃帝時起,便有鐘的存在。那時的鐘是祭祀、宴饗的樂器,比如“編鐘”。佛教傳入後,鍾又成了寺院法器的一部分,梵語稱為“犍稚”。《大智度論》卷二說:“大迦葉往須彌山頂,撾銅犍稚。”按《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下的說法:五事須打犍稚,此五事即:“一者常會時,二者旦食時,三者晝飯時,四者暮投槃時,五者一切無常。”
唐三彩鐘形杯的出現,一方面表明佛教文化藝術對唐朝各階層審美的巨大影響,另一方面也表達出當時人們對於國富民強、眾苦消滅繼而圓成佛道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