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子營

哨子營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圓明園的西面,國際關係學院附近,是與圓明園護軍營有關係的。

名詞解釋

哨子營屬正黃旗旗營管轄,哨子營全部由蒙古籍騎兵組成,晝夜巡視圓明園園垣。其馬圈在今國際關係學院處。由於蒙古八旗的食宿與地域與當時的漢人有一定的差別,時居大有莊,坡上村的漢人習稱這些哨子騎兵為“韃子”,所以此營漢人稱之為韃子營。對於在昔日飛揚跋扈的朝廷兵丁,平民的惡感仍不得發泄而稱之為“騷韃子”。今日仍有地圖、標誌牌及世間口語稱“哨子營”為“騷子營”或“韃子營”,這都是不合適宜的,因為現在已經失去了當時的歷史背景,同時也應對哨子營的建制曾為團結、安定和維持治安做出成績予以重視和肯定。現藏於第一歷史檔案館中的清兵部左侍郎禧恩的奏摺,就說明了哨子營的性質和維持當地治安的作用。

簡述

位於海淀區中部。東鄰圓明園,西至中央黨校,北至電子計算中心,南鄰國際關係學院。固執是拱衛元大都的蒙古兵營。

元代曾在此地駐軍,拱衛大都城。明朝年間這個地方稱“韃子營”(《宛署雜記》)。清康熙年間改“韃子營”為“韃官營”(《宛平縣誌》)。乾隆年間,改為達官村。《五城寺院岫》載:“達官村有泰山聖母廟、觀音庵。”後又稱哨子營,嘉慶十九年(1814)兵部左侍郎禧恩《圓明園一帶保甲編查草率事奏摺》稱:“細查,並因園房匠役多居住大有莊、坡上村、哨子營等村莊。恐其有奸徒藏匿……且哨子營東北,近接紫碧山房園牆,有賣頭號頭作坊一所。”民國以來,“哨”訛為“騷”,地圖、書籍、戶籍、車站,皆稱“騷子營”。解放後,又改為哨子營。其時,哨子營橫街西頭還住著一家蒙古族兄弟,老大叫吳文生,老二叫吳文祿,老三叫吳文英,老四叫吳文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