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襲美木蘭後池三詠·白蓮

和襲美木蘭後池三詠·白蓮

《和襲美木蘭後池三詠·白蓮》是由詩人陸龜蒙著作的一首詩詞。

簡介

陸龜蒙,(?—約881),蘇州人,字魯望,號天隨子,蘇州(今屬江蘇),長洲縣人,居甫里(今甪直),別號甫里先生、江湖散人等,晚唐文學家、詩人、唐代文學家、農學家。舉進士不中。曾為湖州、蘇州從事。居松江甫里,有田數百畝,地低下,常苦水潦。經營茶園於顧渚山下,歲取租茶,自為品第。常攜書籍、茶灶、筆床、釣具泛舟往來於太湖,自稱江湖散人、天隨子、甫里先生,後以高士召,不赴。去世後,唐昭宗於光化三年(900)追贈右補闕。集二十卷,今編詩十四卷。編著有《甫里先生文集》,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澤叢書》中,現實針對性強,議論也頗精切,如《野廟碑》、《記稻鼠》,推廣曲轅犁代表作品:《甫里先生文集》《耒耜經》《笠澤叢書》等。

詩歌原文

和襲美木蘭後池三詠·白蓮

和襲美木蘭後池三詠·白蓮和襲美木蘭後池三詠·白蓮
素花多蒙別艷欺,此花真合在瑤池。
無情有恨何人覺,月曉風清欲墮時。

導讀

說明
人們都喜愛艷麗的紅荷,而很少有人欣賞素雅的白蓮。其實這冰清玉潔的白蓮花,真應該生長在西王母的仙境瑤池之中。
即使很少人賞識它,任她自開自落,然而白蓮其實是很美的,她那純潔之色,她那婷婷之態,只要有曉月清風作伴,又何損於她的美麗呢?
詮釋
《白蓮》一詩從“素花多蒙別艷欺”一句生髮新意;然而它並沒有黏滯於色彩的描寫,更沒有著意於形狀刻畫,而是寫出了花的精神。特別是後兩句,詩人從不即不離的空際著筆,把花寫得若隱若現,栩栩如生。詩人借吟詠白蓮,詠贊白蓮的淡雅高潔出污泥而不染,抒寫白蓮內心的幽恨,流露出詩人在隱居中孤高寂寞,自傷遲暮的情懷。全詩托物寄興,把花擬人化,創造了一個既超凡脫俗又極平實具體的畫面。

詩歌注釋

詠物詩,描寫的是客觀存在著的具體的事物形象;然而這形象在藝術上的再現,則是詩人按照自己的主觀感覺描繪出來的,多少總帶有一種抒情的意味。以抒情的心理詠物,這樣,物我有情,兩相浹洽,才能把它活生生地寫到紙上,才是主客觀的統一體。陸龜蒙的這首《白蓮》,對我們有所啟發。
鮮紅的夏天太陽,照耀著透出波面的蓮花,明鏡里現出一片丹霞。艷麗的色彩,是有目共賞的。蓮花紅多而白少,人們一提到蓮花,總是欣賞那紅裳翠蓋,又誰注意這不事鉛華的白蓮!然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真正能夠見出蓮花之美的,應該是在此而不在彼。從這個意義來說,那紅蓮不過是“別艷”罷了。“素?多蒙別艷欺”,白蓮,她凌波獨立,不求人知,獨自寂寞地開著,好象是“無情的”。可是秋天來了,綠房露冷,素粉香消,她默默地低著頭,又似乎有無窮的幽恨。倘若在“月曉風清”朦朧的曙色中去看這將落未落的白蓮,你會感到她是多么富有一種動人的意態!她簡直是縞袂素巾的瑤池仙子的化身,和俗卉凡葩有著天人之別了。
這詩是詠白蓮的,全詩從“素花多蒙別艷欺”一句生髮出新意;然而它並沒有粘滯於色彩的描寫,更沒有著意於形狀的刻畫,而是寫出了花的精神。特別後兩句,詩人從不即不離的空際著筆,把花寫得若隱若現,栩栩如生。花,簡直融化在詩的意境裡;花,簡直人格化,個性化了。
一首短短的詠物小詩,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是和詩人的生活情感分不開的。我們知道陸龜蒙處在唐末動亂的年代裡,隱居在江南的水鄉甫里(在今江蘇吳江境內)。他對當時黑暗的政治有所不滿,雖退隱山林,然其《笠澤叢書》中的小品文,“並沒有忘記天下,正是一塌胡塗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鋒鋩。”(魯迅:《小品文的危機》)因此,他對出污泥而不染、淡雅高潔的白蓮,有著一種特殊的愛好;而這種心情的自然流露,就使我們讀了這詩後,感到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其它二首

和襲美木蘭後池三詠·浮萍
晚來風約半池明,重疊侵沙綠罽成。
不用臨池更相笑,最無根蒂是浮名。
和襲美木蘭後池三詠·重台蓮
水國煙鄉足芰荷,就中芳瑞此難過。
風情為與吳王近,紅萼常教一倍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