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創
日本位於亞洲大陸的東部,與亞洲大陸隔海相望。日本很容易地受到了通過朝鮮半島傳來的中國大陸的影響。文字與紙張於四-五世紀傳入日本,先進的文化對日本人的精神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特別是六世紀傳來的佛教,更是給日本帶來了決定性的影響。政府為了普及佛教,增大了抄寫經文用的紙張的生產。政府鼓勵栽培楮樹用來造紙,並從朝鮮半島請來僧侶,引進了新技術。奈良時代至平安時代,日本人主要使用麻紙。
在文化發達的平安時代(公元794年~1185年),造紙與紙加工的技術非常發達,造紙業普及到了全日本。在平安京時代的首都——京都,建立了官立造紙廠(紙屋院),製造官方用的紙張,進行染色和加工並且培養了技術人員。有名的和紙產地有美濃、伊勢、三河等。當時的造紙原料主要為摺(桑科落葉亞喬木。其皮為造紙材料)和楮樹。由於紙的需求增加,迫切需要尋求以外的新的造紙原料。人們因而發現了日本特產的雁皮樹。這一發現使過去單純對“唐紙”的模仿過渡到日本特有的“和紙”的初創時期。雁皮樹的纖維細膩,黏液成分多,對抄紙技術要求很高。但以雁皮為原料造出的紙既結實又美觀。在八世紀末到九世紀期間又發明了在麻、楮中加入黃蜀葵或糊空木等的黏液進行抄紙的新型方法-“搖動抄紙法”。當時日本已經能夠製造帶花紋的色紙及寫經用的鉛色紙,用金泥、銀泥在上面寫經效果極佳。大批量生產的紙張不僅用於抄寫經文,書寫官方檔案,也用於民間的通信及抄寫詩歌等方面,從而使文化得以興盛。
發展
中世紀以後,日本的首都遷到了江戶(東京),但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和紙仍然倍受日本民眾的青睞。和紙作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得到廣泛使用。和紙以其實用性及美感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和紙文化在十七世紀達到了鼎盛時期。越前、土佐、出雲、伯劈均成為日本國內著名的紙產地。紙的種類已達50種。
日本的紙生產仍分手工製紙和機械製紙兩種。手工紙以雁皮、摺、三椏(黃瑞香)的樹皮為原料。由手工製作的日本和紙包括半紙、美濃紙、奉書紙、鳥子等。機製紙則以木材、馬尼拉麻的紙漿為原料,有堅固的泉貸紙、紙漿半紙等。日本人的書道用紙一般以半紙、畫仙紙為主。雁皮紙、鳥子、懍紙、麻紙則屬於高級書寫紙,被視為珍品,不得輕易使用。
日本茂密的森林、豐富的水源資源也為造紙提供了絕好的條件。熱愛自然,與自然共生的日本人製造出美麗的紙張,又享受到其中的樂趣,他們對此感到無比的喜悅。
未來
在信息社會中,紙的未來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即使在新媒介普及的今天,紙的需要量仍有增加。但人類面臨著綠色資源減少以及垃圾的增加等地球環境的問題。和紙在經濟實惠方面無法與西洋紙比擬,很多生活用品也都讓位給了塑膠製品。和紙只在傳統活動及趣味世界方面,以其特異的存在價值給人們以精神方面的享受。
但是,和紙在藝術方面卻讓人另眼相看。這就是盛行的紙造型這一嶄新的造型藝術。這種造型藝術從美國傳遍了全世界。這種藝術一改過去“紙是平面的”這一概念,將纖維也作為素材,從抄紙階段就開始進行創作。也就是說,同時利用各種素材做立體造型。時而摺疊、上色,時而又將其撕破,甚至還運用美術拼貼、美術組合、美術摹拓以及現代美術貼畫(將報紙、壁紙貼在畫面上的作畫法)等手法。此外又與布、皮革、金屬等素材組合,以自由奔放的形式展現美的世界。世界的藝術家認為這種造型藝術已形成了一個新的領域,日本的和紙文化再次引起了世人的矚目。
這種新奇的紙的造型藝術日本已經開始,使紙本身成為美的對象。色彩美麗的染色紙、花紋紙、草花紙、皺紙、紙捻工藝品等等,多彩多姿的紙製品作為家具與日常用品,給生活帶來了方便與美感。廢紙的再生利用也早在八世紀就開始。另外,被視為古董的扇子、團扇、燈籠、宮燈、唐傘、隔扇、拉門、屏風等等也展現出新的美感,成為現代美術的源泉,被用於室內裝飾及裝置藝術。結實的和紙是最理想的素材。即使是廢紙,再生翻新後也是完全可以使用的。這些新型紙的造型被稱為紙的“文藝復興”。
只要有水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及陽光即可產生出植物資源,給生物提供必要的氧氣。而被消耗之後又還原為水和二氧化碳。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只要節約使用這些循環資源,那么“有紙就夠了”。因為已經到了應以“非紙莫屬”這一指導思想來考慮問題的時代了。在大力植樹造林的同時,還要注重利用洋麻*等非木材纖維做造紙原料的研究,以及木材中的木質素**完全利用的研究。日本的過去對和紙極其珍重,這似乎是對紙的未來的一種暗示。
文化
日本人善於吸收外來文化,再將之發揚光大,發展成自家獨有的東西。他們將中國傳來的造紙技術加以改良,造出厚薄均勻而且堅韌的和紙,而到了公元八世紀,這些和紙更利用作屏風、紙門等家居用品。和紙制的門窗可把地方分隔開來外,也可讓空氣、聲音及氣味通過,且有吸濕作用,更可發揮調節濕度和溫度的功能。日本是個多雨水的地方,因此擁有豐富的植物纖維為主,工匠先將植物纖維放在陽光下曬,撿去灰塵後再用黃葉等有防蟲功效的植物為紙漿染上白色。然而,和紙也有直紋處容易裂開、起皺、不能沾水的紙張捻成條狀,搓軟後用作布的代替品或做成紙糊的工藝品,又或是溶成漿後再加以利用。
日本人只用木和紙來建築房子,其實這是一套實用建築學,一種將現有資源運用到生活上的智慧表現。昔日的日本經常發生地震,選用木材建屋,是為了一旦發生事故導至房子倒塌時,也不會造成太多及太大傷亡。除了屏風與門,日本人也愛用和紙來造燈。和紙的傳熱度低,而透過和紙而傳過來的光線也較為柔和、不刺眼,因此,居室的環境會因一盞亮起的和紙燈而感覺舒適平和。
根據日本傳統,和紙除了具實用價值,同時亦被視為神聖之物。日本人的文化中有所謂洗禮的習俗,他們將剪成人形的和紙放進河裡,意謂讓身體的不潔隨流水而洗淨。遠在江戶時代,風雅之士更視和紙為豐盛的精神生活的象徵,他們喜歡用紙來造衣服跟被褥,披上紙衣,踏上追求精神上至高境界的長途旅程。日本人對事物的外表總有著微妙觸感。他們感覺到和紙的植物纖維里有石頭與金屬所沒有的溫暖,欣賞它的厚度及藍白色色調的微妙差別,甚至是隨時間流逝而變硬或變黃的特性——他們擅長從事物中發掘並欣賞其本質——大概這就是所謂的“禪”學精神。
製作
和紙的製作和傳統紙張製作非常相像,但是在化學材料不同。製作過程整體上是漫長而繁瑣的,就連製作的時間都有嚴格的要求,一般是要求在寒冷的冬季,而其中使用的純的、流動著的冰冷的水會極大的影響到和紙的質量,這是因為,寒冷可以抑制細菌的生長,從而可以對纖維起到防腐作用。同時,寒冷也會使得纖維更加的緻密,製作出有一定脆感的紙張來。傳統製作中,選擇冬季也是因為一般農戶冬季都沒有農活,可以通過製作和紙來增加收入。
體驗
在世界文化史上,日本文化有著自己的獨特性格,其中重要一點就是在新興文化不斷湧現的今天,傳統文化依然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有著1500年歷史的日本和紙就是很好的例子。
跟隨日本關西國際廣報中心組織的記者團,我來到了福井縣北部的今立町。正值金秋時節,成熟的柿子綴滿了枝頭,道路兩邊的農家小院一派收穫的景象。今立町是一個充滿了文化色彩的地方。這裡不僅出產和紙,漆器、陶藝、刀具也很有名。極富悲劇色彩的古代大劍豪佐佐木小次郎也誕生於此地。雖然只是一個1萬多人的小鎮,今立町的和紙產量和品質卻均為日本第一,理所當然的被日本人稱為“和紙之鄉”。
因為福井縣一帶過去叫做越前國,所以日本和紙也叫越前和紙。相傳1500年前,一位美麗的女神在岡太川上游附近出現,她把造紙術傳授給了日本人,於是這位叫做“川上御前”的女神就被奉為越前和紙的祖先。據日本歷史學家考證,公元4—5世紀,紙隨著文字開始由中國傳入日本。到6世紀,日本政府為了大批印製佛經,模仿“唐紙”努力學習造紙並生產紙張,造紙的原料楮樹也開始在日本種植。8世紀,造紙技術已經在日本普及。隨著對原材料的需求不斷增加,人們開始尋找新的造紙材料。日本特產——雁皮被用作新的造紙原料,後來又經過不斷的改進,最終創造出了日本獨特的“和紙”。
走進著名造紙藝人岩野平三郎的和紙作坊,淡淡的紙漿氣味撲面而來。幾位中年女工匠正在仔細地挑除造紙原料裡面的雜質。陽光透過窗戶靜靜的灑在盛原料的水盆上,勾畫出一幅和諧的畫面。造紙的第一道工序是用大鍋煮原料,把原料中纖維質以外的東西煮出來。接著就是用手工將原料中硬實的纖維以及雜質一一挑撿出來,這一作業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紙的質量主要就取決於前兩道工序。第三道工序是用力拍打纖維,使之呈現漿狀,這是唯一一處使用機器的地方。紙漿做好之後,要加入粘質物,然後才開始和紙獨特的製作方法——“流濾”。“流濾”使用的工具是底部鑲有竹簾的橫木架。工匠平持橫木架,用它在濾缸里掬取紙漿,同時前後左右地晃動,使竹簾均勻的粘上紙漿。達到理想的厚度之後,將橫木架從濾缸中取出,把濾出的紙漿鋪在木板上,每兩層紙漿之間墊一層布,放在陽光下曬乾。再一層層的揭開,最後還要風乾才算成功。“流濾”造紙法中重要的一點就是當濾缸里紙漿不多的時候,要適時添加,最後還要把多餘的紙漿去掉,這是為了防止紙的表面沾上雜質,和中國傳統的“積濾”造紙法最大的不同點就在於此。
立町的“和紙之鄉會館”是記錄了越前和紙發展歷史的和紙博物館。據介紹,和紙主要以楮木、黃瑞香和雁皮等植物的樹皮為原料。不同的原料造出的和紙有著各自不同的特性。和紙的特點之一是結實,從這一點來說,用楮木造出的和紙最為結實,但是其紙張表面較為粗糙,和式住宅的拉門拉窗一般採用這種和紙。用黃瑞香為原料的和紙,雖然不很結實,但紙張表面較細滑,多作為印刷用紙使用,世界上紙質最好的日本紙幣就是用黃瑞香製造的。而以雁皮為原料的和紙則既結實,紙張表面也較細密,保存的時間長。另外,用麻製作的麻紙質地綿韌,紋理美觀,是最為貴重的和紙,又稱為日本畫和紙。著名日本畫家平山郁夫花費了30年創作的巨型畫“大唐西域壁畫”所用的畫紙——“雲肌麻紙”就是它的一種。
“和紙之鄉”有80多家和紙作坊,半數以上還保留著手工造紙的形式,機器製造的和紙主要是印刷用。考究的原料,細緻的手工,使得和紙的價格居高不下。當問到在造紙業十分發達的今天,和紙如何保持它的生命力的時候,和紙博物館的加藤良夫館長說:“和紙已經滲透到日本人的生活中,很多場合都離不開它。”的確,和紙在日本的建築、飲食、包裝等領域,在儀式、祭祀等場合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日本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和紙延續至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紙套用的領域又在不斷的擴大。如用和紙製造的機器零件、在和紙里添入了化妝品的面膜,甚至和紙時裝等等。在某年的東京時裝展上,日本著名時裝設計師桂由美就展示了她運用揉紙、紙板等和紙工藝技術設計的獨特時裝。不斷拓寬的套用領域,賦予了古老的和紙新的生命。
紙是文化的載體,它生在中國,傳播與發展在世界。宣紙、土紙、藏紙,這些中國獨特的紙文化產品有的偏安一隅、有的日漸消亡、有的已經離我們遠去。看看今天依然風光的日本和紙,思索傳統文化的人們應該可以得到一些啟迪。
評價
十六世紀中期,葡萄牙傳教士路易斯.弗洛易斯長期居住在日本。他發表了旅居在日本期間的見聞錄《日本史》。1590年,日本首次以西洋活字印刷形式出版的書刊使用了雁皮紙。西歐人從未見過如此漂亮、結實的紙張,因此稱之為“植物性羊皮紙”。當時的《日葡辭典》中收錄了許多和紙的名稱。西歐人對和紙驚嘆不已。
到十六世紀末,獨立後的荷蘭也進入了日本。雖然江戶幕府時代政府實施了鎖國政策,但作為例外,在長崎建立了荷蘭商館。這成為日本與西歐交易的唯一視窗。另外,畫家侖布朗目光敏銳地發現日本包裝漆器的紙張既結實又漂亮,立即購買了和紙用於銅版畫的製作,從而創作出了許多的名作。他的作品得到了好評,也使“和紙”廣為人知。德國醫生Kaempfer在1690年隨荷蘭船來到日本。他以博物學者的眼光觀察日本的風土人情,回國後著書《異國佳話》。該書中的《日本志》已成為介紹日本及“和紙”的入門書。1774年來到日本的瑞典植物學家Thunberg也在《日本植物志》中詳細敘述了和紙的原料以及日本的造紙法。十九世紀初期來到日本的德國人Von Siebold把許多和紙與和紙加工品帶回國,向西歐人廣泛地介紹日本的情況。
1852年日本取消了鎖國政策。歐洲各國相繼向日本派遣使節團,與日本建立外交關係。英國第一任駐日公使Alcock在他有名的《大君之都》一書中對日本的美術工藝以及和紙大加讚賞。另外,在1862年的倫敦世界博覽會上,展出了包括和紙在內的日本商品。在隨後的1867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和紙也同樣得到了世界各國的矚目。
申遺
在法國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政府間委員會決定將“和紙·日本手漉和紙技術”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和紙具有不易破損的特徵,在江戶時代,細川紙是日本百姓生活的必需品。石州半紙為大阪商人的記賬用紙,十分珍貴,本美濃紙則最早在飛鳥時代(7世紀前後)用作戶籍用紙。
2009年,石州半紙單獨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之後的本美濃紙因“和石州半紙相似”而擱置申遺工作。因此,日本政府將石州半紙和其他兩種紙合併,以“擴充提議”的方式將和紙集體申遺。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審查每年進行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