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宣言

和平宣言

2017年12月13日上午,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南京市80名青少年代表宣讀了用詩經體撰寫的《和平宣言》。《和平宣言》引用大量古今名句,表達了全國人民對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悼念與哀思。

基本信息

作品全文

公祭儀式現場公祭儀式現場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鐘山花雨,千秋芬芳。

一九三七,禍從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淪喪。

侵華倭寇,擄掠燒殺,屍橫遍野,血染長江。

三十餘萬,生靈塗炭,煉獄六周,哀哉國殤。

舉世震驚,九州同悼,雪松紀年,寒梅怒放。

亘古浩劫,文明罹難,百年悲嘆,警鐘鳴響。

積貧積弱,山河蒙羞,內憂外患,國破家亡。

民族覺醒,獨立解放,改革振興,國運日昌。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殷憂啟聖,多難興邦。

七十七載,青史昭彰,生生不息,山高水長。

二零一四,國家公祭,中外人士,齊聚廣場。

白花致哀,莊嚴肅穆,丹忱抒寫,和平詩章。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大德曰生,和氣致祥。

和平發展,時代主題,民族復興,世代夢想。

龍盤虎踞,彝訓鼎銘,繼往開來,永誌不忘。

創作背景

《和平宣言》作者是南京市文聯顧問馮亦同

馮亦同,1941年10月16日出生,江蘇寶應縣人。1959年畢業於江蘇省揚州中學,1963年畢業於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曾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目前為南京市作協顧問、江蘇省中華詩學研究會顧問等。

馮亦同稱,在創作《和平宣言》過程中,他把對南京的情感,對歷史的認識,對和平的展望都傾注其中了。從2002年起馮亦同已經應邀執筆為南京市撰寫了五次《和平宣言》,只不過之前都是以政論體撰寫的。

《和平宣言》最終版本,確定參考《詩經》的韻文體,四字一句,既考慮到彰顯南京歷史文化特色,也考慮到契合國家公祭儀式這樣莊重的場合。

作品賞析

《和平宣言》用詩經體展現東方智慧,祈福世界和平。悲壯的歷史追溯,莊嚴的和平祈願,都濃縮在240字的宣言中,既朗朗上口、富有韻律,又飽含深情、極具震撼。

《和平宣言》共240字,以詩歌的形式,參考《詩經》的韻文體,四字一句,既考慮到彰顯南京歷史文化特色,也考慮到契合國家公祭儀式這樣莊重的場合。

《和平宣言》要表達的就是為全人類祈福,遠離戰爭、珍重生命。

青年宣讀

2014年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紀念儀式上,南京市77名青少年代表宣讀《和平宣言》。

在為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敬獻花圈後,南京市77名青少年代表現場朗誦《和平宣言》。宣言中對南京大屠殺歷史的客觀描述和對遇難同胞的深切緬懷,讓很多現場公眾落淚。據了解,之所以選擇77名青少年誦讀宣言,在於“77”這個數字寓意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77周年。

2017年12月13日上午,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南京市80名青少年代表宣讀了用詩經體撰寫的《和平宣言》。“80名青少年”寓意著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0周年。

反思繼承

詩經體《和平宣言》採用朗朗上口的文學語言,描述了南京大屠殺之前南京的自然風光與優美生態環境,讓人們對南京77前的古都風貌產生了深深地緬懷之情。與此同時,又用文學語言追述了日本軍國主義對南京進行狂轟濫炸、燒殺搶掠和大屠殺的戰爭罪行。如果沒有日本軍國主義的南京大屠殺暴行,南京古城會給後人帶來更加豐富多彩和美麗動人的享受。但是,“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鐘山花雨,千秋芬芳”的美景已經被日本軍國主義破壞了。撫今追昔,我們怎能忘記日軍的殘暴罪行?

在南京大屠殺的國家公祭日讓77名學生誦讀詩經體《和平宣言》,具有非同尋常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用具有民族傳統和朗朗上口的詩經體進行和平宣言,預示著中華民族的歷史在傳承中,我們後繼有人;預示著中國人民的利益與意志,我們後繼有人;預示著捍衛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我們後繼有人;預示著與包括日本人民在內的世界人民世世代代友好,我們後繼有人。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們為什麼要紀念,因為有些人不承認這段歷史。我們回憶這段歷史,不是報仇,是要讓少數人承認這段歷史、反省這段歷史,走和平道路。”因此,我們的學生用詩經體誦讀《和平宣言》不僅飽含著緬懷先人的濃濃深情,而且飽含著對未來和平的真誠期待。我們能努力做到的,我們要以對歷史負責任的態度去不懈努力。所以,在不容篡改的歷史面前,我們要用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捍衛歷史的真實;所以,我們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團結起來向前進,一心一意搞建設,讓我們的祖國更加強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