咆哮西風帶
(bravewestwindbelt)在南緯35一CS度之間的海洋上,各季節都會出現強烈的持續性西風的地區。在南緯40-50度附近洋面上,尤其顯著,專立名為咆哮四十度帶。
西風帶氣鏇活動十分頻繁,平均兩天至三天就有一個氣鏇經過,特別是強氣鏇來臨時,可造成西風帶內狂風雪暴和高達十幾米的巨浪。雪暴會使海上能見度急劇下降,給海上船舶航行帶來極大困難和危險。
穿越西風帶
此外,西風帶終年盛行6級至7級的西向風和4米至5米高的涌浪。在大約南緯45度至58度的緯度帶上,受氣鏇活動影響,7級以上的大風天氣月均多達7天以上。“咆哮西風帶”也因此得名。
中國曆次南極考察船都要往返穿越南半球西風帶,當遭遇西風帶強氣鏇時,考察船往往不得不避讓或改變航向,以躲避氣鏇的直接影響。
簡介
西風帶氣鏇活動十分頻繁,平均兩天至三天就有一個氣鏇經過,特別是強氣鏇來臨時,可造成西風帶內狂風雪暴和高達十幾米的巨浪。雪暴會使海上能見度急劇下降,給海上船舶航行帶來極大困難和危險。此外,西風帶終年盛行6級至7級的西向風和4米至5米高的涌浪。在大約南緯45度至58度的緯度帶上,受氣鏇活動影響,7級以上的大風天氣月均多達7天以上。“咆哮西風帶”也因此得名。中國曆次南極考察船都要往返穿越南半球西風帶,當遭遇西風帶強氣鏇時,考察船往往不得不避讓或改變航向,以躲避氣鏇的直接影響。 咆哮西風帶(RoaringForties)是水手對南緯40度到50度間海域的俗稱,咆嘯40度吹著西風,風在陸地範圍較小南半球較強,其中又以印度洋南部最強。
咆嘯40度的風在稱為高速帆船航路(ClipperRoute)
的航路上占有重要的角色。據說是1610年時荷蘭的航海家亨德利克(HendrikBrouwer)發現的,利用這邊的風,可以在印度洋高速往東前進到巴達維亞(荷屬東印度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