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前沿
呼吸疾病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顯示,全球約有10億人患有慢性呼吸疾病,年死亡人數超過400萬,如不採取有力措施,預計未來10年總死亡人數仍將上升30%。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帶來的環境變化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是致病的關鍵因素。呼吸疾病也是我國的常見病、多發病,尤其是慢性呼吸道疾病,不僅患病率高,且致殘率和致死率高。隨著我國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速,預計呼吸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仍將繼續攀升,防治形勢嚴峻。目前,我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約3280萬,40歲以上的患病率達8.2%。哮喘患者約1500萬,發病率約為1.2%。根據我國人口疾病死因最新調查顯示(2005),呼吸疾病在農村地區疾病死因中居第一位(23.5%),在城市居第四位(12.6%)。世界衛生組織全球抗擊慢性呼吸疾病聯盟(GARD)的調查顯示,中國死亡總數的17%來自慢性呼吸疾病。此外,我國肺癌患者約50萬人,居世界第一,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國內城市惡性腫瘤的首位。以上呼吸疾病,不僅構成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也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近年來發生的SARS、禽流感等重大突發性呼吸系統傳染病,臨床症狀均以呼吸系統損害為顯著特徵,構成嚴重公共衛生事件。為了迅速封殺這類新發疾病成為常見疾病的威脅,需要啟動高水平的科學和醫學合作、基礎與臨床合作,解決以下科學重點,包括開發有力和可靠的診斷檢測方法,更好地了解傳播模式,並確定有效的治療制度,開發新的疫苗或是特異性藥物。
鑒於呼吸疾病防治的重要性,“十一五”期間,國家計畫創建呼吸疾病、傳染病、口腔疾病、神經醫學等四個醫學類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省市領導和相關職能部門的支持下,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和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共同申報創建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學術帶頭人鍾南山院士的組織下,順利通過了科技部組織的評標、專家現場評審和答辯等環節,以全票通過的成績贏得了專家的信任。2007年4月,科技部正式下文批准立項建設(國科基函[2007]8號)。9月20日,實驗室再次通過了科技部組織的專家對建設計畫的可行性論證工作,進入到了實質性的建設期。這標誌著實驗室實現了省屬市屬科研機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零的突破”。
科研領域
根據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計畫,該所將立足於我國常見呼吸疾病的發病機理和防治領域,實驗室的主要研究領域集中在四個方面,包括重大突發性呼吸系統傳染病(如SARS、禽流感等)、哮喘和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支氣管肺癌。圍繞主要的研究領域、研究目標,該所需要進行艱苦的努力,才可能達到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評估驗收目標。為此,需要開展以下的工作:一是完善高水平的技術平台,如病毒學實驗室平台、基因蛋白組學平台、實驗動物中心等,為實驗室的研究提供可靠、有效的支撐。二是匯聚創新人才,吸引、穩定和培養一個高水平的創新團隊。需要通過各種渠道,引進高水平的人才,不斷增強實驗室的學術力量。
項目成果
該所預期,通過努力將在突發性重大呼吸系統傳染病誘發的急性肺損傷發病機制、禽流感/流感疫苗與治療藥物、慢性氣道疾病的發病機制、哮喘免疫治療的生物製劑等領域取得突破,獲得一批標誌性成果。同時實驗室的建設將促進廣東省、廣州市自主創新能力的發展,提高人民民眾的醫療健康水平,也有利於匯聚國內外的科技工作者共享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平台,創造更多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研究成果,不斷提升廣東和廣州的學術水平和學術地位。
在創建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項目中,該所申報了廣州市外專局的引智項目,成功“軟引進”了美國約翰.霍普金斯的王健教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陳敬賢教授。兩位專家在創建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一是兩位專家均為本學術領域的知名學者,加入到重點實驗室的團隊,有力夯實了學術梯隊的力量;二是兩位專家對提高、帶動實驗室在本領域的研究工作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其研究和技術水平提高了實驗室的學術水平。王健教授在肺動脈高壓的發病機制研究上,和本室人員合作,在短時間內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的成果,部分成果屬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並順利申報中標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此外,王健教授還利用自身資源,與國際頂尖的實驗室建立學生交流計畫,提高實驗室的研究生教育水平。陳敬賢教授在搭建實驗室的病毒研究平台工作中,從規劃計畫、儀器設備購置、運作流程等整體統籌,傾注了大量心血,使新建的病毒室與國際接軌,他還迅速引進國際先進的實驗檢測手段,積極培養病毒學專業人才,開展實驗室內部的學術交流,使重點實驗室在短期內建設了一個與國際水平相接軌的一流病毒室。